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COP23系列十三】No USA, no problem! 德、法兩國領袖hold住《巴黎協定》

"梅克爾指出,德國會把減碳工作重點放在「建築」和「交通」領域,因為該兩大部門一直是佔據德國多數排碳量的來源。"
(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COP23如火如荼進行至第二周,各國領袖和環境首長陸續抵達波昂,準備進行最後一輪的高階談判與最後決策。今年會場最主要的鎂光燈焦點,莫過於德國首相梅克爾和法國總理馬克宏兩位政治領袖,11月15日啟動的高階會議,兩人先後造訪造成轟動,會場擠滿各大媒體和打算一睹風采的群眾,輪番卡位搶占有利位子、等候捕捉兩大元首的鏡頭。

美援不來,德、法接力挹注氣候資金

 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的後續衝擊之一,即是美國政府往後不再投入任何資源於氣候行動上,受影響的不只是支援開發中國家進行減量和調適行動的綠色氣候基金 (GCF),還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的所屬機構,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和調適基金 (Adaptation Fund),都可能失去最大資金來源。

 對此,本屆COP23高階會議一開場,馬克宏便強調歐洲可以取代美國,展示扮演氣候龍頭的企圖心,更呼籲歐盟成員一起動員氣候資金,支持IPCC的研究工作,協助國際社群掌握更精確的科學論述。德國聯邦環境部長Barbara Hendricks則在COP23開幕時宣稱,未來將額外挹注調適基金5000萬歐元,首相梅克爾也重申德國對於氣候資金的承諾,宣稱2020年時要加倍投入。
歐盟兩大政治領袖出席COP23,在會場引起一陣騷動。 (攝影:詹詒絜)
 兩大政治明星的加持和允諾,加強了許多國家對於往後氣候談判的信心,在川普帶頭攪局、及最大排放國中國遲遲不願承擔領導責任的當下,格外重要。

 《巴黎協定》的橫空出世,大致確定了世界朝向低碳轉型的方向,但如何實踐其降溫幅度及減碳承諾,以往聽到的老生常談多是加速開發再生能源,但從目前局勢看來,光有綠色能源顯然並不足夠。

重點宣示,從綠能、儲能、到減煤

 對此,馬克宏在致詞時表示,發展「儲能」勢在必行,希望歐盟成員一起合作、促進技術突破。梅克爾稍後發言時則指出,德國會把減碳工作重點放在「建築」和「交通」領域,因為該兩大部門一直是佔據德國多數排碳量的來源。

 至於面對COP23會議期間外圍風起雲湧的反煤炭運動,馬克宏喊出法國將在5年內終止所有燃煤電廠的政策願景。反觀梅克爾的態度則顯得曖昧不明,僅表示需重新思考煤炭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economically viable)?未明確說明德國未來對於的煤炭的思考走向,僅強調對德國這樣高度發展的成熟經濟體來說,進行能源轉型是件非常艱鉅的任務。無怪乎當天演講過後,當地公民團體及國際氣候社群皆大失所望,質疑德國能否在2020年達成減量40%(以1990年為基準)的減碳承諾。
堪稱當前最高人氣政治明星的馬克宏,頻頻展現扮演國際領袖的野望。(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歐盟兩大元首在COP23的一番信心喊話,看似扛起了「川普退巴」下的氣候領導責任空窗。不過,不少專家依舊擔憂,這番承諾是否僅為博取掌聲的高談闊論?往後兩國能否繳出更令人信服的減碳績效?仍有待時間驗證。

※ 本系列與環境資訊協會遠見雜誌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