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九】一個美國,三種聲音: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的美國論戰

"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新一代的美國角?
文、圖波昂特派員賴慧玲

消失的美國角

 今年6月1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角色顯得尷尬而分歧。正在德國波昂舉行的第23屆氣候變遷會議 (COP 23) 場上,美國官方展區「美國角」 (American Pavilion) 罕見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在談判區 Bula Zone 外頭數個充氣圓頂帳篷「U.S. Climate Action Dome」,由美國數個州政府、市長和企業人士組成的美國氣候聯盟 (United States Climate Alliance) 設立,高調宣示就算川普退巴,美國「仍與世界同在」 (We are still in)。

 美國確實仍在氣候峰會之中,而且還很吸睛。川普政府在本次唯一一場邊會 (side event) 大打化石能源與核能牌,雖然挑在13日冷門的傍晚時段舉行,但開場前四十分鐘,會議室外即出現大排長龍的踢館人潮。於此同時,20多位來以美國原住民及社區組織為首的「原住民環境網」(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Network) 成員拉布條抗議,於會議室外與聲援者高喊「沒有氣候正義,就讓他們關廠! (If we don’t get it, shut them down!)」。

 為化石燃料及核能產業代言的美國政府,拒絕被美國政府代言的州政府與政治人物,還有決心為弱勢社區和原住民發聲的運動人士—一場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三種不同的聲音刷出了美國的另類存在。
美國政府邊會外頭,原住民環境網與現場聲援人士高喊氣候正義抗議。

似有若無的美國政府代表團

 根據規定,美國正式退出的時間最早得等到2020年11月下屆總統大選之後,但美國政府在波昂氣候變遷會議的參與度已明顯大減,不僅打破十幾年來在會場設置官方公開據點的慣例,連代表團辦公室也被英國《衛報》形容為「一個上鎖的小房間,而且似乎常在無人狀態」。

 13 日登場的邊會是美國官方難得浮出水面的活動,登場前幾天突然更換主題,將焦點從「潔淨能源 (clean energy)」和「創新解方 (innovative solutions)」變成「更潔淨、有效的化石燃料與核能在氣候緩減中的角色」(The Role of Cleaner and More Efficient Fossil Fuels and Nuclear Power in Climate Mitigation),亮出擁護化石能源的底牌。

 白宮能源顧問班克斯 (George David Banks) 在開場時表示,化石燃料將仍是未來全球能源的現實,依靠再生能源來達到減碳雄心和支持貧窮國家的發展太過天真。此話一出,旋即引來場內聽眾抗議,多名聽眾起身高唱改編自愛國歌曲《天佑美國》的反煤炭之歌,最後被請出會場,留下台下一片尷尬的真空。

 接著美國能源協會執行董事沃辛頓 (Barry Worthington)、全球最大煤炭私人企業皮博迪能源 (Peabody Energy) 碳生產與排放科技副總監柯魯卡 (Holly Krutka)、以及核能公司 NuScale Power 和液化天然氣出口商 Tellurian Inc. 代表輪番發言,表示在全球能源將持續依賴化石燃料的前提下,應將資金投入在核能、碳捕捉技術或其他減緩化石能源碳排放的科技上。不過,當被問及是否支持川普退巴的決定時,除了班克斯表態贊成,兩位與談人反對,另外兩人則不置可否。
美國政府邊會進行時,運動人士在場外舉行記者會。圖中白衣女性是來自加州灣區的原住民伊莎貝拉·季季,屬於the Northern Cheyenne, Arikara, and Muskogee Creek tribes
 毫不意外,美國支持「潔淨」化石能源的聲音在以再生能源為主調的氣候峰會上並未獲得太多共鳴。

 「碳捕捉技術是讓人們繼續因循苟且的危險信仰。」英國 Tyndall 氣候變遷中心副主任安德森教授 (Kevin Anderson) 在同日稍早一場討論碳預算的活動中指出。他認為,過去國際將焦點放在清潔發展機制和碳捕捉等負排放技術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y),反而不利進行實質的減緩措施。

 美國綠色和平氣候項目負責人艾吉絲 (Naomi Ages) 向本報表示:「昨日這場邊會的舉行,對UNFCCCC的氣候談判以及所有生活在氣候變遷前線的人來說都是一種侮辱。」她強調,美國政府的一意孤行是無用的,因為煤炭產業正在沒落且不可逆,而潔淨能源正在加速。美國政府應該要領導煤炭產業工人和社區進行合乎正義的轉型 (just transition),而非提供他們錯誤的承諾。

 世界資源研究所全球氣候專家萊特 (Andrew Light) 博士數日前接受《衛報》專訪時也直言:「不管川普政府這場邊會的主要訴求對象是誰,都不會是談判場內的人們—他們的攻勢明顯就是針對全球發展迅速的再生能源市場。依照目前美國在氣候變遷談判場上的孤立狀態,這場邊會頂多只被當作是一場笑話。」

彭博與布朗領軍,新美國代表團參戰

 冷眼看待這場邊會和川普的還包括前紐約市長、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使彭博 (Michael Bloomberg) 以及加州州長布朗 (Jerry Brown) 領軍的美國氣候聯盟。宣示支持巴黎協定的成員包括250個城市及縣、9個州政府與蘋果、臉書、亞馬遜、微軟、Google 等大企業,GDP 總計高達10兆美元,全球僅次於美國與中國。
美國加州州長布朗在波昂氣候變遷會議 Global Climate Action 高階開幕活動上擔任開場嘉賓。
 「川普無法阻止我們!」美國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 (Jay Inslee) 14 日在討論美國跨黨派州級氣候行動的邊會上高呼。他表示,汙染物總量管制及推動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的政策行動都不會因川普而受阻。該州 GDP 成長率是全國平均兩倍的傲人經濟表現,正是受到綠能產業和交通政策的驅動,「這才是創造工作機會的方式」。

 彭博直言:「如果華盛頓 [註:白宮] 做不到,那麼市長和州長們將站出來領導氣候行動」,認為聯合國應該讓這個富可敵國的新美國代表團在氣候談判中占一席之地。

 在第一週談判尾聲,他與布朗共同發布「美國承諾」(American’s Pledge),企圖集合所有對抗氣候變遷的州政府與社會力量,力補川普政府在氣候行動上的真空。

 而在幾日之前,彭博已表示將捐贈5000萬美元協助全球各國脫煤,響應對抗空汙的民意與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趨勢。此前彭博創立的慈善基金會已捐出超過一億美元協助美國境內的「超越煤炭」行動,自2011年至今,美國已關閉將近半數的燃煤電廠。

 另一位高曝光率的聯盟代表人物布朗,也在13日上全球氣候行動的高階開幕活動中重申能源轉型的決心。他以加州數十年來的氣候行動和成就做為例證,包括加州的碳交易制度、建築能源效率法規及再生能源政策。他強調,不能以輕忽的心態面對氣候議題,因為推行氣候政策需要非常強的政治決心,才能對抗市場上最有權勢的既得利益者和「政治藝術中所有的黑暗面」。

來自底層的反對聲浪

 在氣候變遷會場上,布朗儼然成為新一代的美國氣候英雄。對此,來自加州舊金山灣區的原住民環境網成員伊拉里歐 (Daniel Ilario) 和季季 (Isabella Zizi) 相當不以為然。兩人所屬的 Idle No More SF Bay 和其他150多個以北美為主的草根組織共同組成原住民行動網,致力於捍衛原住民及有色人種的福祉和環境正義。

 季季受訪時表示,對與五大煉油廠共存的在地居民來說,布朗於今年夏天簽署的探排放管制與交易 (Carbon Cap and Trade),只是放任煉油廠以購買碳權的方式,繼續增加碳排放量,汙染他們賴以為生的水和空氣。

 2012年8月灣區雪弗龍煉油廠爆炸,有毒黑煙四竄,15,000名在地居民身體不適被迫就醫,包括住在煉油廠六個街區外的季季一家人。雖然警方告訴他們不需擔心,但一輩子與致癌物質、呼吸道疾病共存是居民切身的威脅。季季解釋,像他們這樣住在「犧牲地帶」(sacrifice zone) 的居民,大多是低收入戶與有色人種,「我們拿生命和所有的一切在冒險,因為我們無處可去。」

 「這是環境種族主義 (environmental racism) 的鮮活例證。」季季說,而受害者還包括加拿大與亞馬遜叢林裡的原住民夥伴,因為送到雪弗龍煉油廠的原油和油砂常來於自這些原住民的生活區域。
來自巴西阿克里 (Acre) 亞馬遜叢林的 Huni Kui 族領袖 Ninawa Nuneshuni Kui。為了參加波昂氣候峰會,他花了一天時間坐船出叢林、一天時間搭車到機場和一天的時間飛行。大老遠奔波,只為了將化石燃料文明入侵故鄉、分化族人的故事帶到聯合國現場。
 建立在犧牲體系上的還有核能。「Don’t Nuke the Climate」倡議成員摩根 (Leona Morgan) 14日在回應美國政府邊會的記者會上,呼籲世人關注被核能產業鏈所犧牲的原住民社區。她指出,除了核廢料的入侵,全世界70% 的鈾礦開採都發生在原住民的土地上,不止侵害原住民權益,更嚴重威脅原民文化與族群延續,是一種「核能殖民主義」(nuclear colonialism)。

 伊拉里歐在記者會上強調,氣候變遷真正的解方不是川普政府高舉的化石燃料和核能,亦非布朗的加州碳交易制度,而是草根社區的氣候行動。特別是許多原住民社群,仍保留與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的精神與智慧,應該讓這些生活在氣候衝擊前線的人們引領氣候行動的方向。

 為了對抗「錯誤的解方」(false solution),數日前在彭博與布朗發表「美國承諾」的活動上,他與其他原住民環境網的夥伴現身抗議「販售汙染」的碳交易政策和資本主義。布朗則現場回應,行動需要計畫,完美主義不利成事。

 「我們不能滿足於只做半套!」伊拉里歐在14日記者會上回擊:「就算症狀好了一半,我們也無法慶祝痊癒,因為我們仍在生病。」他呼籲各國民眾一起督促官方的氣候談判代表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就算他們反對川普」,也不能掉以輕心。

 伊拉里歐與原住民環境網的呼聲,在百家爭鳴的氣候變遷會議上,顯得有些微弱。但他很可能說對了一件事: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在沒有國界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 本系列與環境資訊協會遠見雜誌合作刊登


【作者簡介】 
賴慧玲,2009 年參加環境資訊協會於大安社大舉辦的公民記者課程,開啟了環境的視野和觸角。喜歡走進議題現場觀察,偶爾寫寫公民報導,更常默默加入運動行列。因有感於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決定花光所有積蓄 (其實也不多) 赴英唸書。自倫敦大學學院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班畢業後,曾於中外對話實習。目前在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學習當一個研究者。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