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建築碳足跡的普及之路(下)

" 事前導入建築碳足跡評估的建物,平均可減碳10 ∼ 35%、節能47 ∼ 77% ,不但降低建築的環境衝擊,更替往後使用階段節省可觀的能源支出!"
揭開建築碳足跡的神秘面紗,才能替城市節能減碳打下良好基礎。(拍攝:高宜凡)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前文提及,建築碳足跡在台灣的檢測風氣,不若綠建築般快速普及。

 早在1999年,台灣就公布了全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僅次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至今有上千棟建築取得該標章認證,直接申請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也不在少數。可是,全台第一個建築碳足跡專業推動機構、2013年成立的「低碳建築聯盟」(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推廣將近三年來僅14件案例取得碳足跡認證。

 最大關鍵在於,缺乏法規端的要求。比起今日大家琅琅上口、隨處可見的「綠建築」概念,更重要的「建築碳足跡」檢測腳步,目前在國內仍處於剛起步的早期推廣階段。

法規不要求,建築碳足跡難普及

 觀察中央政府態度,儘管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2年便提出「公共工程計畫相關審議基準及綠色減碳指標計算規則」研究計畫,開始針對道路、橋梁等交通類的公共工程推動碳足跡推估前置作業;環保署也曾委託民間單位進行建築碳足跡的國家標準研究工作。

 近年,更有許多縣市政府紛紛制訂推動綠建築或低碳城市的地方自治條例,要求境內指標性公共建築必須取得更高等級的綠建築標章,鼓勵建築加強綠化、節能、發電、保水等環境績效,但大多未要求更攸關減碳績效的碳足跡檢測程序。低碳建築聯盟執行長張從怡分析,上述政策多是從旁鼓勵,並未在建築法規內明訂碳足跡的驗證程序與審核標準,故使建築業界習慣保持觀望態度。

 綜觀各國推動建築碳足跡的作法,多數專家均認同德國堪為表率。

    德國自1980年代開始推動建築「能源證書」制度,並在建築節能法規要求房產交易過程中,必須出具建築的耗能數據與節能績效,到了1990年代末終於蔚為風潮,二十一世紀後進一步成為歐盟立法樣板, 讓評核建築節能績效和碳足跡的風氣逐步普及到所有歐盟國家, 成為「歐盟建築能源管理法令」(EU Energy Performance Buildings Directive,EPBD)的重要實施內涵。

 簡言之,經過30 多年的立法誘導與強制約束,如今建築的絕緣、保暖、節能等各種耗能表現,均成為歐盟境內房產交易的重要衡量指標,更成為相關從業者(從房東、仲介、建商、設計師到用戶)不得不遵守的必備程序。

 如何師法德國經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黃志弘建議,在綠建築觀念風行的今日,政府大可從側面鼓勵的被動方式,改為提出「半強制」的約束手法,先要求公家機關與公共建築盤查碳足跡,接下來公布未來政策的實施時間表,並依序公布台灣的建築碳足跡認證等級與評核標準,才能替業界提供合理誘因與足夠的因應時間。

削減碳足跡,攸關設計和建材選擇

 除欠缺法規驅動力,進入檢測建築碳足跡的實際階段,也存有障礙。

    一般說來,降低建築碳足跡不外乎透過兩種手法,首先是透過被動式的節能設計,讓建築預先順應當地環境與氣候條件,大量運用自然光線與再生能源,減少不必要的耗能狀況。

 其次是建築材料的選擇,黃志弘解釋,每種建材都有不同的碳足跡密度,進口建材更是高昂碳足跡的大宗來源。比方說,進口粗鋁錠的碳排放量,是鋼筋的8.6倍,也是一般水泥的18.8倍;而高爐鋼胚與電弧爐鋼胚的排碳數據,更相差三倍以上。只要懂得選用愈多的環保建材或當地材料,對降低建築碳足跡便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表二)
★註:包括建材在內的國內最新碳足跡資訊,可至「產品碳足跡計算服務平台」(https://cfp-calculate.tw/)搜尋。

 有鑑於此,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低碳建築聯盟攜手,活用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林憲德20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及後來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執行的建材碳排放研究計畫,在統整本土建材碳排放資料庫、建立建築碳足跡評估體系、培育碳足跡認證人才等層面,過去三年做了許多努力,迄今合計有超過200位來自建築設計、工程營造、工程顧問、研究機構等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已經取得「建築碳足跡評估 LCBA-AP」證照。

 從低碳建築聯盟目前受理的案件統計發現, 事前導入「建築碳足跡評估制度」的建物,平均可以達到減碳10 ∼ 35%、節能47 ∼ 77% 的明顯效果,不但有效降低建築帶來的環境衝擊,更替往後完工使用階段節省了可觀的能源支出。

 對都市化程度高、既有建物比重高達97% 的台灣來說,從建築面強化國家減碳績效刻不容緩,而要打開建築碳足跡「潘朵拉的盒子」,從政府、建築業、設計師到使用者,都得有更完備的推動策略。


本文原刊載於綠建築雜誌44期

【參考資料】
建築碳足跡》( 二版),林憲德著,台北:詹氏,2015 年7 月。
低碳建築聯盟 
產品碳足跡計算服務平台

【延伸閱讀】
凡蓋過必留下足跡 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 高宜凡 2016/10/20
第一中學講堂 負排碳登場》 張楊乾 2015/9/27
低碳燈會 減碳不減玩興》 張楊乾 2013/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