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問永續轉型為何物?(上)一次搞懂永續、永續發展、永續轉型

"永續名下的做法,就跟「斯斯」一樣,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永續層次之間可能存在競合關係,也不一定能如主流定義所宣稱地達成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贏。"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班)

 過去十年來,「永續轉型」(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不時出現在政策文件、倡議文宣、和學術研究中。為什麼這個詞彙突然暴紅?永續(性)、永續發展、永續轉型,彼此有何差異?

談論永續,不能只看「經濟發展」

 永續 (性) (sustainability) 一詞由來已久,也出現在1987年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 (Our Common Future,或稱《布倫特蘭報告》) 中。永續(性)常跟「永續發展」一詞混用。兩者的定義皆有允許多重詮釋的模糊空間,但不脫「滿足當前世代與跨世代追求生活福祉的需求,並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之間創造互惠共榮的關係」基本概念。不過,和「永續發展」相比,永續 (性)至少有三個優點。

 首先,自上世紀以來,許多由歐美主導的國際援助計畫,讓不少低度發展國家的人民和環境飽受剝削,備受爭議。因此甩掉「發展」這個詞彙,能讓永續概念擺脫相關的負面聯結。再者,永續 (性)並未預設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保留了許多空間討論經濟要不要成長?或採取何種模式較好?在「綠色經濟」正夯的今日格外適用。

 最後,永續 (性)能提供更細緻的語彙來探討多重面相,學者Paehlke曾在1999年區分出三種層次的永續概念:涵蓋所有經濟、環境和社會面向的「整體永續」 (sustainability),探討環境保護和保育價值的「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和強調妥善管理自然資源以維持當代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的「資源永續」(resource sustainability)。幫助識別隱藏在永續名詞下不同的意義層次,避免雞同鴨講或混為一談。

 比方說,「資源永續」實作上可能會將河川視為「工業、農業、民生用水的供應者」,試圖將不同水域、水質、用途、和社會情境下的水,以同樣單位加以量化,目的偏向「讓水資源的分配與供應公平且不虞匱乏」。這類思維強調自然替人類服務,雖有助於管理自然資源,且符合市場經濟和工程科學的操作邏輯,卻可能輕忽了其他價值(如河川在美學、文化和生態面的意義),結果不一定能符合強調維持自然環境健全運作的「環境永續」目標。

 同樣的,10萬公噸的水,對農夫和工廠兩者而言,不僅創造的產值不同,後續的環境社會影響也不一樣。前者用完後可補注地下水層,後者則須經廢水處理再排向大海,對生態和社會的衝擊程度,很難憑水量或產值的數據一概而論。因此,若僅以資源永續的角度來思考和制定政策,不一定能達成社會、經濟和環境面的「整體永續」目標。

 看到這不難發現,永續之名下的做法,就跟「斯斯」一樣,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永續層次之間可能存在著競合關係,也不一定皆能如主流定義所宣稱地達成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贏。哪一種永續觀念和做法獲得推行,不僅涉及「價值觀」的取捨,更牽涉難以避免的「犧牲」,不該因永續願景的美好而輕忽。

永續轉型,意為「系統性創新」

 更重要的是,永續 (性)還能和「創新」及「轉型」等概念連結。

 199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永續發展委員會 (Boar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便曾進行情境分析,認為可以在不依賴科技奇蹟和社會革命的情況下,於2050 年達成能源、資源、就業各方面皆符合世界人口需求、減少貧窮飢荒、同時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永續轉型」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前提是要在價值觀、生活型態、經濟等面向進行巨大變革。

 但直到2000年代後期,轉型概念才開始在永續的討論中扮演要角。這和傳統永續發展議程的失落息息相關。許多人都發現,永續發展議程問世近30年後,區域發展不均和環境惡化非但未能緩解、而且似乎越演越烈。

 例如,200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在《永續的轉型:通往一個人道與多元的世界》(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Humane and Diverse World) 便指出,過往永續議程試圖將環境關懷鑲嵌至資本主義邏輯,卻形成一種「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結果是一堆漂綠的「永續產業」(sustainability industry) ,假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美名,行「照舊經營」 (Business as usual) 之實,讓人們容易誤以為「不用改變什麼,就能達到永續發展」。如今越來越多民間團體、學者和跨政府機構都主張,現有經濟體制需要更多變革。關於「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綠色成長」等新概念的研究,即是從此覺醒潮流中興起。


汽車是影響環境最大的火車頭產業之一,如何減少其負面衝擊?甚至改變用車行為?皆是永續思考的一種。(高宜凡攝)

那麼永續轉型到底是什麼呢? 為了回答這個大哉問,過去二十年來有不少跨領域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組成了跨國的永續轉型研究社群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studies)。他們發展出不少理論和概念來描繪轉型發生的多重路徑,試圖挑戰這種被「閉鎖」在既有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


 2012年一篇介紹永續轉型研究社群的論文裡,Markard等學者將永續轉型定義為「長時間、多面向、和根本的轉化過程,既有社會--科技系統被轉換到更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即大規模和結構性的「系統性創新」(system innovation)。試圖跳脫以前永續議程的「科技管理」思維,不再將眼光侷限於改善科技和制度效能,更進一步觸及隱藏在背後的社會和文化結構。

 這也讓永續轉型研究的著眼點和其他關注永續的領域不同。例如,從永續轉型研究的角度來看,工業生態學所提倡的循環型工業生產體系,雖然可以創造更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但比較偏向「創新系統」(innovation system) 思維,亦即提升工業生產過程與市場消費的綠化程度,而非強調多重深層結構轉變的「系統性創新」。前者著重於可觸摸和量化的科技及物質資源層次,例如以最少的能源和最有效率的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改造工業體系的產銷鏈。因此,容易輕忽科技與工業系統所鑲嵌的社會文化脈絡,未能進一步挑戰支撐著現行不永續發展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結構。

 以交通部門為例,永續轉型研究除了關注化石燃料汽車的產銷、使用和法令政策,也會探究哪些價值觀、社會規範、生活習慣、和對汽車的認知,支持了汽車產業的興起,讓汽車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必需品。這些現行制度和既得利益會造成路徑依賴,當路徑依賴被挑戰時,轉型才得以發生。

 由此,永續轉型跨越了傳統永續發展的「雙贏」論述,因為轉型的過程必有陣痛,而且還會產生「贏家」與「輸家」,甚至還必須做出不利經濟成長的艱難決定。即便市場經濟是現代社會相當重要的體制,也只是眾多交互影響結構裡的一種,而非全貌。(待續)

【參考資料】

  • Adams, W.M. and S.J. Jeanrenaud (2008)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Humane and Diverse World', IUCN Future of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2008. Gland,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 Dryzek, J.S. (1997) 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1 ed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eels, F.W. and J. Schot (2007) 'Typology of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 Pathways', Research Policy 36: 399-417.
  • Grin, J., J. Rotmans and J. Schot (2010) 'Conclusion: How to Understand Transitions? how to Influence them?', in J. Grin, J. Rotmans and J. Schot (eds)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ong Term Transformative Change, pp. 320-33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ates, R.W., T.M. Parris and A.A. Leiserowitz (2005) 'What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dicators, Values,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7(3): 8-21.
  • Paehlke, R. (1999) 'Towards Defining, Measuring and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Tools and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Valuation', in E. Becker and T. Jahn (eds) Sustainabilit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to Theoretical Reorientation, pp. 243-263. New York: Zed Books. 
  • Smith, A., J.-P. Voß and J. Grin (2010) 'Innovation Studies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The Allure of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its Challenges', Research Policy 39: 435-448.


【作者簡介】 
賴慧玲,2009 年參加環境資訊協會於大安社大舉辦的公民記者課程,開啟了環境的視野和觸角。喜歡走進議題現場觀察,偶爾寫寫公民報導,更常默默加入運動行列。因有感於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決定花光所有積蓄 (其實也不多) 赴英唸書。自倫敦大學學院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班畢業後,曾於中外對話實習。目前在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學習當一個研究者。

【延伸閱讀】
轉型運動 由城鎮驅動的減碳方式 劉世慶 2015/7/29
一場能源民主的社會學習實驗:荷蘭烏特列支城市能源對話》 賴慧玲 2016/6/24
全球草根再生能源行動 公民自主好處多多 賴慧玲 2015/12/6

2 則留言:

Kirk W. Chang 提到...

再生能源占比20%:非常可能的任務

8百萬座屋頂平均安裝4千瓦的太陽光電系統可以完全取代核一、核二及核三的年發電總量。
太陽能電池平板的壽命是25 ~ 40年, 效能退化率約每年0.5%。
太陽光電系統裝置費用年年下降。
https://issuu.com/daniel3287/docs/solar_replace_nuclear

Kirk W. Chang 提到...

德國於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那時候的住宅形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裝置費用比現在貴3.6倍:

2000年的住宅形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裝置費用約每瓦 $10.5 美元 (P.7)
http://www.nrel.gov/docs/fy13osti/56776.pdf

2016 年的住宅形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裝置費用約每瓦 $2.93 美元 (P.8)
http://www.nrel.gov/docs/fy16osti/67142.pdf

太陽光電業界預估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系統裝置費用年年下降:
20160601 Solar PV Prices Will Fall Below $1.00 per Watt by 2020
http://tinyurl.com/mpaob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