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巴黎氣候協定即將破百 究竟帶動了甚麼改變?

"富有國家談到投資時,不只想到成長,他們想的是綠色成長 (green growth)。這跡象顯示各國不再將氣候變遷視為一種責任或義務,而是一個機會。"
Divest campaign (Source: 350.org/Melbourne, Australia )

文/葉怡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巴黎氣候協定》拍板通過後,幾乎屆滿一百天,然而,COP21歡呼成功之後帶來甚麼改變嗎?我們就會從自我毀滅的道路外另闢蹊徑嗎?當然,三個月的時間只夠瞥見一些「後巴黎」的改變或發展趨勢的端倪,以下則是已在全球各地付諸實踐的努力:

    三月初,G20高峰會於上海舉行,數個世上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齊聚,眾多討論事項中也包括了對綠色投資的承諾與實踐。儘管綠色投資的定義仍舊模糊,但大體上包括了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永續運輸,到化石燃料補貼的改革。總的來說,主要經濟體承諾在未來將投入驚人的900億美元,進行氣候相關的融資。

巴黎氣候大會通過時眾人振臂歡呼。(Source:United Nations )

    富有國家談到投資時,不只想到成長,他們想的是綠色成長 (green growth)。這跡象顯示各國不再將氣候變遷視為一種責任或義務,而是一個機會。G20設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GFSG) 特別聚焦在那些迴避環境外部性的投資。GFSG第二場會議將在三月稍晚於倫敦召開。

    本週發生的事情則有,挪威5千億英鎊主權財富基金的經營單位從11家砍伐森林的林業公司撤資;而瑞典承諾到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好消息是,不是只有國家發現到(撤資機會)大餅,愈來愈多的私部門企業單位目前也積極進軍綠色投資商機的領域。去年在巴黎舉行的永續創新論壇裡(Sustainable Innovation Forum),BMW、Gogoro、Danfoss電機、台達電子,與許多其他走在領先地位的公司,不僅傳達出企業個別產業鏈綠色轉型的重要,也以高規格的自我期許,允諾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金融部門已經看到綠色成長方面出現類似的動能,特別在潔淨能源融資這塊。例如,摩根大通公司將會停止融資給其所認定為高所得國家中的新建煤炭火力電廠。根據耶魯環保部落格「Environment 360」敘述:「美國銀行、花旗、摩根史坦利與富國銀行也在前幾個月做出相似的承諾,都可視為大型撤資運動的一環,要全球經濟體轉型,擺脫化石燃料。」巧合的是,煤炭產業正困於價格下跌窘境 (2009年每噸140美元降至2016年的每噸42元),部分原因是轉為天然氣發電與再生能源,另部分則歸因於全球如火如荼反對煤炭作為能源的倡議行動。而更便宜、更具規模性的再生能源技術出現,以及更多天然氣(與部分頁岩氣)被廣泛採用,加上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管制上限的壓力(以國家自主貢獻NDC的形式出現),每一步都使得煤炭逐步退場。融資部門終結對煤炭融資的決策,向投資者與政策制定者彰顯了訊息─撤資行動正是未來的出路。

    當COP21產出具體的成果時,聯合國掌管氣候變遷議題的實體─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便證明了它運籌帷幄的能耐,這背後有祕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大會主席Laurent Fabius,與許多國家領袖的努力。而除了當時創造的政治能量外,富有國家承諾的大筆資金也終於開始兌現。

    其中一種聯合國的氣候財務機制是綠色氣候基金 (Green Climate Fund, GCF) 成立於2013年,在2014年運作之後,終於在2015年尚比亞招開的第11屆董事會中,通過其首波的8項投資計畫。第12屆會議甫於韓國松島閉幕,這是巴黎氣候峰會後的第一次會議,也是最近一次討論綠色氣候基金進展的策略,並且處理成員機構申請事宜。雖說氣候基金未來如何運作,現階段仍屬模糊,但已預期在2016年核出總價約25億美元的計劃。各個多邊開發銀行如世界銀行、中美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都在加速區域與部門的綠色融資,包含了減緩與調適等等議題。「跨領域」的綠色金融也逐漸有了熱度,綠色氣候基金現有三分之一的額度便被分配到跨領域的計畫中。

    而上個月,已獲證實是歷史以來最炎熱的二月份。NASA的表格指出,2016年二月均溫比1951至1980年的全球平均要高出攝氏1.35度。而今年一月份均溫則是比過往平均高出攝氏1.14度,也創了高溫紀錄。這類地球承擔暖化的消息層出不窮,令人沮喪。若有讓人安慰的話,那就是前述的那些行動,有助於讓陰沉的暖化樣貌稍微明亮一些,至少暫時是這樣。

【延伸閱讀】
綠色投資與氣候援助 期程雙加速
【巴黎氣候協議】 從京都到巴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