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島國觀點:升溫1.5度跟2度到底有什麼影響?

島國強力捍衛這份巴黎協議必須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島國不是像美國、歐洲等國,任何食物都可以仰賴進口
文/吳郁娟(作家、COP21特約記者)

為期兩週的巴黎氣候峰會,除了大會現場每天幾千人來來往往外,巴黎市塞納河沿岸也相當熱鬧。河岸兩旁有許多環境展覽,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氣候峰會期間,開放大眾親臨船上參觀,了解塔拉號的旅程。

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吳郁娟 攝影。

塔拉號是一艘雙軌帆船,自2006年開始執行海洋科研計畫,足跡遍布南北極、五大洋。這十年來,塔拉號上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約150萬種新物種。但發現區域主要在南北極,赤道附近海域的新物種佔極少數,且近年調查發現,太平洋海域酸化情況愈趨嚴重。


太平洋島民生活仰賴海洋的程度,可能是同為海島的台灣所無法想像的。許多島國,國內最不需要進口、最不匱乏的食物便是魚類,魚類是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甚至許多家戶甚至並不需要冰箱,因為島民的漁獲都存在大海裡,不是儲存在冰箱內,需要食用時再去抓條活生生的鮮魚烹煮即可。

海洋酸化,對住在第一線島民的直接衝擊何在?首當其衝是珊瑚礁。太平洋許多海島是珊瑚礁島嶼。島嶼周圍海域下的珊瑚礁餵養了千萬種魚類,是島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已經明確指出,即使立刻讓暖化停止,全球溫度也已經上升攝氏0.8度。

外界可能無法想像海洋對島國人民的重要性,庫克群島、帛琉與吐瓦魯政府即共同發表聲明指出,如果全球溫度上升攝氏1.5度,代表僅僅連升溫1度都難以承受的珊瑚會大量白化、最終死亡,這意謂著依靠珊瑚共生的魚類等生物,也就失去合適的棲息地,連帶島國人民失去主要蛋白質來源。

島國不是像美國、歐洲等國,任何食物都可以仰賴進口。這也是為何小島國聯盟一直以來便堅持,毫不退讓,強力捍衛這份巴黎協議必須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的原因。

廣闊的海洋似有無窮空間吸納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但海面下的珊瑚與魚類已遭受暖化影響卻不易被人注意到。

幾年前,中國與美國雙邊峰會場合中,習近平曾對歐巴馬說,太平洋如此寬廣,一定容得下中美兩國在此打造更美好的未來。然而,這兩個世界上排碳量前兩名的國家,可能未意識到,太平洋,這片全球最大的海域,不知吸收了多少中美兩國人民排放的二氧化碳而酸化。海洋酸化之下的受害者卻是幾百年前便仰賴這片海域生存的太平洋上的海島子民。

會議進行至第二週,島國聯盟繼續堅持1.5度正式納入談判案文。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延伸閱讀】
塔拉探險號官方網站


更多巴黎氣候大會現場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