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修鞋的啟發

"「修」與「買」兩個選項,選擇「買」是相當常見,因為當我發現鞋底裂開後,身旁的同事近乎全數勸敗新鞋,修鞋這檔事,顯然被眾人視為麻煩事。"
(Source:Matt Zhang flickr, CC BY-NC-ND 2.0)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12月份綠雜誌專欄)

    今年在為展覽忙錄的那幾周,腳上已穿了幾年的皮鞋鞋底,竟不堪每日的勞損從中斷成兩截。平常沒有固定置裝習慣的我,皮鞋若真掛了,就只剩紅色球鞋可以穿出門,因此當下只能十萬火急地找找展場周邊,看是否有修鞋的師傅可儘速把鞋底修復。

    離展場的幾條街之外,我找到了一家修鞋店,在僅容旋身的店鋪門口,擺著幾組我從沒見過的金屬器件,應該是為撐開皮件所用,看起來專業度很高。

    我將破鞋送了進去,師傅仔細地研究了一下。「不修」,很有個性的修鞋師傅說,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修的錢將跟買新的鞋一樣」。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有點愣住,心想如果每個修鞋師傅,都勸客戶買新的鞋,那修鞋店不就全倒光了?但為了延長物命的信念,我不死心又繼續找修鞋店,很快又在附近小巷裏,找到另一家修鞋鋪。年輕的老闆身後,擺滿修復後的包包與行李箱,修鞋顯然也難不倒他,他開價一千元,留店三天調貨,就能賦予這雙破鞋全新的生命。

圖:美國的一家鞋子修理店 (Source:Christian M.M. Brady flickr, CC BY-NC-ND 2.0)

    這件事帶給我兩個啟發,首先,現在對於「修」與「買」兩個選項,選擇「買」是相當常見,並且是被同儕認同的。因為當我發現鞋底裂開後,身旁的同事近乎全數勸敗新鞋,修鞋這檔事,顯然被眾人視為麻煩事。

    第二個啟發,則是修鞋即使看似落伍,但不過就幾條巷子內,竟可以支撐兩家修鞋店營業,可見還是有個穩定的市場,支持這樣的產業生存。我想會想去修鞋的,大概也會想送修皮包、送修行李箱、還是送修各種可能的物品。

    這也讓我想起在國外已風行一陣子的「修理咖啡館」,顯然也看準了人類這款反樸歸真的需求,目前全球大概有四百家的咖啡館,由駐店的修理達人,提供客人各式收費或純公益的修理服務。從CD機到雨傘架、從填充娃娃到畢業證書,只要任何你想得到的,幾乎都可以修。


影片:荷蘭的修理咖啡館

    在台灣,像新北市新店區的大鵬新村社區裏,固定也有請社區裏的修理達人,為社區裏需要修東西的住戶服務。而台北市的中山區在十月時,也開了第一家的修理咖啡館,或說是啤酒屋,總之有個地方,可以讓人點一杯飲料,等著修理達人協助修理。

    當然,並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修到好。像我從修鞋獲得些許成就感後,就每天在找汽車玻璃店,希望幫我把每天所開的瓦斯車上,已裂了三個月的擋風玻璃修好。

    結果,經過多方推薦,終於找到一間位在台北市南區的小車廠,據說是修汽車玻璃的權威。當車子還沒開進去,就看到玻璃技師戴著專屬放大鏡,從遊覽車排到雙B轎車一視同仁,仔細地將樹脂灌入玻璃細縫中,很難不被這樣的專業畫面而被打動。

    然而,當車子停好後,車廠技師伸出他的食指當比例尺,量著玻璃的裂痕說,如果平常他會建議車主補玻璃,但現在已裂到快一半,為了安全建議全部換掉。

    我也沒有再尋問第二意見,畢竟擋風玻璃完整與否,與每天接送的家人安危有關。現在在我家裏,還有因為誤插220V插座而壞掉的電熱水瓶,以及散熱風扇不再運作的電晶爐待修。修理咖啡館的出現,大幅減少了我去尋找商家的時間,但也好奇是否身旁所有的東西,是否壞了都有機會可以修復。

    如果你很久沒有找人修過東西,或許新年新希望或許可以挑一兩件電器作為嘗試,讓新的一年可以有個綠色的開始,也為永續的生活作個起步。


圖:城市修理站的網友共同彙整的城市修理地圖

【延伸閱讀】
城市修理站─以台北為主的都會區修理資訊站
反對東西壞了就丟 修理咖啡廳成世界潮流》地球圖輯隊

【作者介紹】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