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登革熱提早報到 《蚊之色變》談防疫科普

《蚊之色變》作者蕭孟芳博士是台灣少數結合專業研究與醫生實務防疫的專家,曾經多年在非洲進行「蚊子外交」,撰寫本書是為了傳授正確科普知識。
文/邱姿蓉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影片:公視新聞

    農曆年節還未過完,過往夏季才會出現的豋革熱相關新聞已經開始攻佔媒體版面,隔鄰東南亞新加波登革熱案例已經創下八年來新高,台灣高雄更提早在一月份發現本土案例;面臨四年一次的登革熱大流行期,當局開始呼籲減少徹底清潔登革熱孳生源,在岀門去買防蚊液之前,不妨先看看《蚊之色變》這本書,向蚊子專家蕭孟芳博士學習防疫觀念。


    《蚊之色變》作者蕭孟芳博士是台灣少數結合專業研究與醫生實務防疫的專家,曾經多年在非洲進行「蚊子外交」,撰寫本書是為了傳授正確科普知識。

    他先談蚊子在生態界存在的意義,如不吸人血的公蚊是傳播授粉的重要媒介、孑孓也是水中生物的食物來源,以台灣曾常見的瘧蚊為例,它只生存在乾淨的環境中,後來是因為台灣自然環境隨經濟起飛而被污染,目前只有極少數瘧蚊生存在花東未受污染的鄉間。專訪蕭博士時,他以自然界平衡的觀點,詮釋每種物種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和角色(包含蚊子),何苦人類要將其趕盡殺絕?


    即使抱持以上的觀點,在瘧疾高致死率的邦交國執行防疫工作,仍是他作為醫生的職責所在。多年來他協助聖多美進行消除瘧蚊,在實務上經歷防疫工作各方面的困難:包含瘧蚊抗藥性、文化條件、公衛系統和政治因素的配合等,深知防疫能有小成,已讓醫學系統傷透腦筋,要將其根除,則蚊之狡詭非人能想像;例如瘧蚊活動時間會跟著人類作息調整,聰明的避開藥劑噴灑時間;隨著電力普及鄉間,人類延長了夜間活動時間,瘧蚊也開始有吃「宵夜」習慣!可說是人有政策、蚊有對策!

    在「蚊子外交」的歷程中,他主張防疫的目標在於將致死率高的「大問題」化作「小問題」,重點在於建立衛教知識、正確觀念和減少病媒滋生環境;要根除病源除了耗費龐大的成本,更恐怕副作用影響自然界的平衡,對人類帶來比瘧疾更大的災難,如曾發明了DDT帶給自然莫大浩劫

國合會醫護志工在巴拉圭進行防疫宣導 (via 國合會Flickr)

    他也指出未來防疫工作將出現的大變數,將是氣候變遷和暖化現象將加快病媒蚊的孵化速度和生存領域,蚊子的行為和習性更需要監控觀;目前全球研究指出氣溫上升一度,蚊子將增生十倍,非洲高原也可見瘧蚊的蹤跡。台灣早有學者指出,以台灣登革熱的傳播主角─埃及斑蚊為例,將有機會飛越北迴歸線,攻克台中和台北;雖然病發案例已經逐年降低,但南台灣的暖冬現象卻似乎使病媒蚊出現的時間更提早,過去登革熱多出現在7、8月間,今年提前到元月高雄就出現了病發案例。

    目前國際上滅蚊行動最積極的就屬舉辦世足賽的巴西,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海伊 (Simon Hay)指出,巴西東北部的佛塔雷沙 (Fortaleza)、納塔爾 (Natal)和薩爾瓦多 (Salvador)3座比賽城市,爆發登革熱疫情的可能性最高;不知是否擔心登革熱影響世足賽事,巴西甚至施放基因改造雄蚊,使帶有不孕基因的雄蚊與野生雌性蚊子交配後能絕育的下一代,但暫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基因蚊能減少人類感染登革熱的機率,蕭博士也認為基因蚊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影響和衝擊還未被估計。

近三個月全球登革熱發病地圖 (美國CDC 製作的登革熱地圖)
全國登革熱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地理分布 (2014/01/01 - 2014/02/13) via 疾管局https://nidss.cdc.gov.tw/ch/NIDSS_DiseaseMap.aspx?dc=1&dt=2&disease=061

    基因蚊成敗是未知數,但站在五花八門、廣告天花亂墜的防蚊產品前,若不想花錢還被咬,千萬要選對防蚊液成份阿!書末蕭博士親身實證真正有用的成份和產品到底是什麼?以科學實驗破解坊間黑心防蚊商品的不實功效,似乎精油純植物、天然配方等都有廣告不實之嫌,古早有茅草、樟腦油趨蚊也都只是傳說;在書中他唯一提到有效的防蚊成份是diethyltoluamide (DEET,中文稱為待乙妥或敵避),是美軍在1946年發展出來作為軍事作戰防蟲之用,通過美國環保署的安全檢驗,也通過台灣毒物專家實驗,證實蚊子不喜歡它的味道,因此有很不錯的驅蚊效果,建議購買前先了解防蚊液中待乙妥濃度後再購買。

【延伸閱讀】
「蚊」之色變~全球升溫1度,蚊子數量增加10倍!》專訪蕭孟芳博士 2-Dec_2013 氣候戰役在台灣
"Football fever could be a dose of dengue" 27-Nov-2013 Na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