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團體發現,許多家庭經濟拮据,在嚴寒的冬季裡必須在暖氣費用、食物花費之間抉擇,有些可能兩者都負擔不起,也就是燃料貧窮。
去年〈2013年〉10月底時,一位拾荒阿伯為了讓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伴洗熱水澡,從小吃店偷搬了瓦斯桶回家,卻被老婆斥責。老伯隔天就把瓦斯桶送回,並留下道歉字條。經過報導之後,許多人深受感動,慷慨解囊幫助兩位老者的生活,有瓦斯行義務提供瓦斯,地檢署也不予起訴。
希望大家不要只把它當作尋常的社會溫馨小故事。負擔不起瓦斯與電費來洗浴、烹食,無法滿足生活最基本的所需,被稱為「燃料貧窮」〈Fuel Poverty〉,這在歐洲,尤其是英國,是個被討論很久,也是被忽略很多的社會議題。
早先是社福團體發現,許多家庭經濟拮据,在嚴寒的冬季裡必須在暖氣費用、食物花費之間抉擇,有些可能兩者都負擔不起。不開暖氣或削減食物花費,都會導致家人身體不堪飢寒,反倒增加了醫療負擔、降低工作能力。一旦有家人生病,又讓生計更雪上加霜。
近年英國民營能源公司電價飆漲 [註1],使得問題更受到重視。英國政府率先定義了燃料貧窮的標準,只要家裡的支出中,燃料費用佔了10%以上,就會納入燃料貧窮的族群。英國政府在2013年則增修了標準 「Low Income High Costs, LIHC」,也就是找出哪些家戶花費比平均值還要多的燃料,而且在付了燃料費後,就落入貧窮線。新標準希望檢核出真正需要幫助的家戶,而原本的定義仍舊適用。估算 2011年全英國有250萬家戶遭遇燃料貧窮,約是12%的人口 [註2]。
常理來想,低收入家庭的用電與燃料使用就會比較低,卻完全沒料到,有些家庭反而因為貧窮而花上更多的能源費用。英國社福團體與學者觀察到,收入較低的家庭無力負擔房屋保暖的修繕費用,暖氣會透過單薄的牆壁與門窗而外逸,或者沿用老舊的暖氣,效率不彰又耗費更大量的燃料或電費。由此可知,低收入雖然是燃料貧窮的主要原因,卻不是唯一,另外還有住屋狀況、家人健康,甚至還有與民營能源公司契約的條件。
影片: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所製作的影片,讓民眾說明他們遭遇燃料貧窮的心境。
而在台灣也會有類似的情況,老舊的冰箱、冷氣、二手電視、電鍋、洗衣機,這些耗電機器都是機型越老舊越耗電,但低收入戶不是沒錢更換,就是撿拾二手電器來使用,連燈具也會購買最便宜的鎢絲燈泡,結果反而更燒電費。
圖:英國燃料貧窮行動聯盟成員在 2012年發起抗議,重點放在弱勢中的弱勢族群,他們面對的能源費用更高。(來源:Flickr用戶cactusbones,依照創用原則分享)
|
政府也要求能源業者,讓用戶能更容易轉換能源費率方案,或轉換公司,以符合用戶需求,當然政府也提供最適費用的諮詢服務。另外,也有幾種最實質的直接補助,包括老年人的燃料費率津貼,以及能源公司自行規劃的優惠方案 [註3]。政府更挹注一筆資金將民間團體組成節能社福網〈Big Energy Saving Network〉,期望強化外展服務,主動去找出最需要的家庭到底需要甚麼樣的協助方案,以供下一年度的政策參考 [註4]。
而台灣的「燃料貧窮」狀況如何,尚未有完整的研究報告出爐,當然也沒有系統性的政策配套。根據台灣201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923,584元,而電費與燃料支出20,724元 [註5],佔比例2.24%。不過若按照可支配所得戶數五等分來觀察,收入較低的五分之一家戶,電費與燃料支出佔可支配所得的4.46%,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戶只占1.45%,可見得所得愈低,用電與瓦斯的負擔更沉重。若是有關機關再分析《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原始數據,應該就可以算出台灣燃料貧窮的家戶數到底有多少。
【註釋】
[1] 2011年的住宅部門的平均能源價格 (油、電、天然氣),比2010年上漲8%,比2001年上漲82%。(來源: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低碳經濟電子報第一期,2012年)
[2]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Annual Report on Fuel Poverty Statistics 2013,表4.1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99833/Fuel_Poverty_Report_2013_FINALv2.pdf
[3] 這些政策的部分成果,可在這個網頁中看到。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save-energy-cash-this-wi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