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當頂樓加蓋 成綠建築符碼

這座企圖改寫台灣頂樓加蓋史的綠建築小屋,除了屋頂採用太陽能發電、整棟建築可協助吸納極端化的降雨外,也透過植物來調節室內的溫度與空氣品質。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於12月22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圖/交大能源屋的模型 (更多照片請見團隊網站)
    樓加蓋,早已是台灣存在已久的庶民文化。其實不需要搭直昇機,只消站在高樓往下就能看見,台灣城市的頂端風景,泰半都是各色違法搭建的鐵皮屋頂。

    這些加蓋在老舊公寓上的簡易建築,大部份除明顯違反現有建築法規外,更已侵犯到全棟住戶使用屋頂的權利。然而,或許是為怕激起民怨,違建增加的速度似乎總快過拆除的速度,有些地方縣市的議會,甚至把政府拆除違建的預算刪到剩下一千元,地方政府即使想執法,泰半也無能為力。

    就地合法的呼聲,在近乎年年有選舉的台灣,當然沒有斷過。有腦筋動得快的地方政府,這一兩年搭著綠能的風潮,利用太陽能的收購費率創造誘因,一方面放寬規定,讓裝有太陽能板的頂樓建物,在四米五高以內免計入建築物高度;另外讓銀行業者提供融資,只要把頂樓加蓋建物的牆面去除,屋頂違建即可搖身一變,成為可合法生財的太陽能棚,一兼二顧地在南台灣迅速地推行起來。

    然而,對於經常被用於出租的加蓋頂樓,較為便宜的租金,其實解決了許多社會新鮮人居住的需求。因此,除了讓屋頂發電以外,若能讓加蓋的頂樓,不但能成為適居綠建築的示範場域,還能把屋頂的公共性帶回來,成為出租不賣的青年住宅。如此一來,則包括屋頂私有化、都市熱島效應加劇、零星城市綠地成生態孤島的問題,或許都能同時被解決。

    這樣的想像,正是「交大能源屋計劃」團隊所試圖解決的問題。龔書章目前擔任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交大建築所所內由校方及社會企業支持,,成立了一個研究當前環境問題與未來生活的實驗工廠,,就叫 LAB (實驗室).。學生除了一般學校的上課程之外,必須直接面對真實問題,而且還要能夠有所行動。「交大能源屋計劃」團隊的學生在這個永續建築的設計提案裡建立了三個核心思想:如何以綠色環境作為核心(Green Core),推進到都市的天際線(Blue Sky),使能源屋成為一座社會引擎(Power House),透過頂樓的改造,讓都市再生,對台灣社會帶來改善的力量。而學生所思考的課題正是:如何面對台灣都市特有頂樓加蓋現象,設法讓都市政策與永續的未來能夠實現。

    如今,這個兼具理想與務實的設計,打入了明年在法國舉行的歐洲盃永續能源十項全能建築競賽決賽(2014 Solar Decathlon Europe)。交大的團隊將在夏至前後,由交大校長吳妍華博士與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領軍,將他們的理念實際蓋成一座小屋,搭建在巴黎凡爾賽宮前的廣場,與其他來自於全球四十個國家以上組成的十九所頂尖大學團隊所設計的綠建築,一決雌雄。



    這座企圖改寫台灣頂樓加蓋史的綠建築小屋,除了屋頂採用太陽能發電、整棟建築可協助吸納極端化的降雨外,建築的核心其實類似溫室,透過植物來調節室內的溫度與空氣品質,對外也有減緩熱島效應的功能。

    當然為回應地球暖化的威脅,整棟能源屋更重要設計,是放在節能身上。不論是夏天隔熱冬天蓄熱的牆面、舒適但不浪費能源的樓宇自動化系統,節能空調與精準控制濕度的排氣扇,讓「被動式」的綠建築概念,結合更多的智能模組。而這些概念,未來更將被有機的重組,以適用在南北氣候差異甚大的台灣都市。

    在明年夏天運到法國參賽前,「交大能源屋」將會在春節前後進行試組裝,也會先將能源屋裏的綠建築元素,逐一挑選出來作為教材,讓對綠建築有興趣的學生,特別是對正在立定人生志向的中學生,希望能發揮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當「交大能源屋」未來載譽歸國後,接下來如何讓與頂樓加蓋已共存許久台灣社會,願意看見屋頂的公共化的可能性;以都市再生的姿態,打造具有發電、儲水、淨化空氣、串連生態等種種新型態功能的「頂加」;讓綠建築的概念,可以在每一棟老舊公寓的頂樓被複製,這或許是面對地球暖化的威脅下,台灣最值得投入的因應對策之一。

【延伸閱讀】
「交大能源屋計畫」網誌臉書
歐太陽能十項全能賽 交大入圍》6-Nov-13 中央社
歐洲盃永續能源十項全能建築競賽」網站
頂樓加蓋大翻身~台灣的屋頂革命!》23-Dec-13 氣候戰役在台灣
交大能源屋計畫~台灣青年入圍角逐歐洲太陽能競賽!》16-Dec-13 氣候戰役在台灣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