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在地轉動 社大推氣候變遷課程

社大希望氣候變遷教育可以轉化成公民行動,最終能帶來實質的改變。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八所開辦32小時氣候變遷的社大代表,偕同環保署長沈世宏、中研院劉紹臣院士,一起轉動船舵,象徵氣候變遷課程的在地轉動。(照片來源:環保署新聞稿)

    區大學總可以結合在地網絡與生活化課程的設計,雖然不談學術,卻也能在輕鬆的上課氣氛當中,把知識推廣到普羅大眾腦袋裡頭。可能也是這個原因,今年環保署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結合,在全國三分之一的社區大學中開辦了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系列課程與活動,希望把「氣候變遷」這個與大家密切相關的環境議題,深入到社區教育之中。

    其中,有 所社大開辦 32 小時一學期的課程,20 所開設 小時的環教活動,所有課程均可免費參加。1016日的記者會中,8所社大代表與環保署長、學者,共同轉動一個大船舵,一起喊出:「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在地運轉」,象徵社大系統更積極的推動氣候變遷教育的決心。

    社區大學也不是現在才關心氣候變遷,他們相當早就開始關心起一些冷門的氣候變遷課題。2003年開始的「公衛教育在社大」系列課程,就討論了暖化後的疾病傳播與公共衛生潛在影響;農村型的旗美社大除了辦理小農市集外,也開辦在地食材課程;更有許多社大透過單車社區巡禮活動,串起交通安全、單車通勤與低碳社區的可能性。

    計畫主持人周聖心表示,今年這個系列課程稍微偏重氣候變遷的調適,並更注重在地社區的連結。重要的是,這些社大將會提出行動方案,產出教案,未來可以觀摩彼此成果。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在記者會上也說,社大希望氣候變遷教育可以轉化成公民行動,最終能帶來實質的改變。

    綜觀各校的課程,的確多數很有草根性質,例如台中文山社大長期經營大肚山的生態學,這次趁機開設了「大肚山水資源利用與在地文化」課程,討論如何防範城市水患。台南曾文社大則開辦「當倒風內海再現」,思索臨海低漥社區的氣候變遷調適之道。

    雖然各個社區大學都開辦過環境課程,但對於這次的任務仍舊十分重視,畢竟要把氣候變遷議題作深入淺出的介紹,不是容易的事。各社大的承辦人員安排課程時,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核心課程的內容設計與師資,所以主辦單位這次也在永和社大開設「氣候變遷種籽師資培訓班」,提供社大講師們進修的機會。

    此外,課單開出來之後,也還要看招生狀況,若人數不足也可能無法開成,因此各位有興趣的讀者,請把握機會趕快去報名。  

【延伸閱讀】
社大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內容─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