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大債當前 氣候危機邊緣化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改寫自聯合報元氣周報 2012.05.27《五月讀京都議定書》及 2012.11.25《大債當前 氣候變遷邊緣化》)

不論你是否有感,國際上關於氣候變遷的談判,每年仍一直在進行。只不過,自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破局以來,談判始終脫離不了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從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到今年美國的財政懸崖,每年總是有不同的新名詞,挑戰著人類究竟是要先顧眼前的利益,還是願為自己的下一代作出改變,立狀戒除對化石能源的癮頭,以期走上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經濟環境或許是冷冽殘酷的,但卻沒有科學事實更令人心寒。以目前全球的減碳速度看來,各國即便是在本月二十六日起召開的杜哈氣候會議(COP18)裏,戲劇性地拋棄成見攜手合作,都可能已來不及阻止,地球持續暖化超過2℃的悲劇發生。

提出這樣警訊的,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服務機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十一月初,他們發表了最新的《低碳經濟指標報告》,並在主標題下了一個大問號,指人類阻止2℃的暖化升溫,現在是否還來得及?

這份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隨著節能技術的提升,以及再生能源的逐步成長,全球在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密度的的比例,平均每年降低0.8%,2010-2011年則為0.7%。

整體而言,人類的確已經朝向減碳的方向來努力,但若要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這樣的減碳速度,卻是遠遠不足。

根據資誠的這份研究,從現在起到2050年,除非全球平均每年的碳密集度,都能降低5.1%以上,否則科學家所劃下升溫2℃的警戒線,肯定是會被打破。也就是說,各國政府除非在這新一輪的氣候會議裏,攜手提出加速至少六倍的減碳方案,不然以目前的速度,只是將人類的末日延遲個幾周而已。

目前全球的平均溫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已升溫約0.8℃左右,若對照由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所作的災損統計,近年來全球受災的趨勢,損失金額不斷地創下新高。光比較最近這三十年來,排名前五名因天災造成財務損失的年份,就有四個是發生在2004年之後,升溫還沒突破1℃,人類就已經可以明顯感受到,全球氣候變異的威力。

雖然也有學者認為,地球升溫與全球災損的關係,需要進一步釐清邏輯關係(Dietz 2010);但隨著溫度持續往上攀升,人類勢必要面對更多不可知的情境,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現狀。若等到全球所有的科學家,百分之百確定兩者絕對相關才採取行動,到時恐怕是因為災難的樣本數已層出不窮,鐵齒的人也並不會因此而少受點災難。

然而,更糟的恐怕還在後頭。根據資誠的這份報告,即便依照目前各國的減碳效率,加大力道提升兩倍,全球的升溫,仍將會在本世紀末達到攝氏六度左右。

依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所發佈的第四份氣候評估報告(AR4)的預測,升溫六度,本質上代表著地球生態系統的崩潰(IPCC:27)。雖然談到人類文明的終結,是件再承重不過的事,但依我們目前減碳的進度,除非在技術上有非常大的躍進,否則這是一條勢必走到底的死胡同。

長期觀察全球減碳進度的國際能源署(IEA),在本月中所發表的年度報告裏,對悲觀的氛圍裏仍帶有一絲希望。國際能源署預測,隨著各國在節能與開發新能源的努力,以及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的突破,全球大約會升溫3.6℃左右(IEA 2012)。

然而,這中間的幾個關鍵點必須先突破,包括各國政府應該認真思考,該如何逐步取消化石燃料全球一年約5230億美元的補貼,拿來投資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現有各國對再生能源的補貼,只有化石燃料六分之一,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預估,各國若能持續投注經費研發,很快在大後年2015年,再生能源就能成為全球二大能源,僅次於煤炭;並在二十餘年後的2035年,能佔全球發電來源的三分之一。

談到氣候變遷,絕不是單純環保與經濟能否兼顧的辯論,而是人類現有的經濟體能否承受,改變大氣裡二氧化碳濃度的後果。氣候問題,其實也就是經濟問題,而在一個死亡的星球上,是沒有經濟行為的。

【參考資料】
Dietz, S. 2010 High impact, low probabil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isk 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IEA 2012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
Munich Re 2012-Feb “Topics GEO 2011-

IPCC 2007《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

PwC 2012-Nov “Too late for two degrees: Low carbon carbon economy index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