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本文轉載自台達環境電子報2008年1月號)
周日午後的坪林,整個城鎮沐浴在暖暖的冬陽裏,鱗次櫛比的茶行,卻只吸引了稀落的遊客上門。倒是門外上了年紀的黃狗,正享受著此刻的清閒,攤睡在店鋪外的水泥地上。
但在一年半前,在雪山隧道還沒貫通的那個年代,寧靜,在假日的坪林卻是一種奢求。
「以前只要是假日,進坪林就一定會塞車。」在坪林賣茶賣了幾十年的黃振和,回憶起坪林過去的榮景,彷彿已是幾個世紀前的事。他說,自從北宜高通車後,讓過路坪林的車流大幅減少,也讓路旁商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現在連遊覽車也能走北宜高,對坪林來說更是二度傷害。」
不過,遊人流失的危機,卻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去年十一月,包括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台北縣長周錫偉、坪林鄉鄉長吳朝清等,一起在為坪林的未來找出路。專家們有了一個共同想法,他們認為坪林若要發揮在水源保護區的優勢,就非得走上低碳社區的路數不可。
低碳社區 讓減碳從生活中作起
所謂的低碳社區,又叫作碳中和社區,對大多數台灣人還算是個新名詞。它是指在一個社區裏,所有的活動裏產生的碳排放量,除能降到最少外,甚至能透過購買碳匯而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
目前全世界已有幾個成功的碳中和社區,像是英國的貝丁頓(BedZED)、瑞典的韋克舍(Vaxjo)、德國的弗班區(Vauban District)等。而未來,不論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都有計劃以碳中和或生態永續概念,興建或改造新的城鎮。
台灣過去在談社區總體營造時,也有不少社區是以追求永續發展,或是營造資源循環型社會為宗旨。不過,這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教授謝宏仁就分析說,過去台灣的環境運動,多半是要求污染源遷移,習慣是把矛頭指著別人。
「相對來說,談永續或碳中和社區,是把矛頭指向自己,這個比較難。」謝宏仁說。
也許因為這樣的背景,近年來台灣公部門對協助發展低碳社區的努力,就不似推動垃圾減量來得熱衷。不過,在去年底,台灣也總算跟進了這股的潮流,台北縣政府就率先全國成立「低碳社區中心」,並準備在坪林施展拳腳,讓世界也能看見台灣版的碳中和社區。
「我們的任務,其實是建立一個信仰。」北縣環保局長鄧家基指出,低碳中心所規劃的案子,至少都必須協調交通局、城鄉發展局、經濟發展局等,絕非單一部門可以完成。他認為,隨著中心的設立及擴大,將會逐步提昇各局處在永續發展上的思想層次,「若像過去只把永續當成工作在做,那註定會失敗。」
目前低碳社區中心每年約四千萬的預算,已經從建立一些低碳樣板作起,包括像是協調各局處採購油氣混合車、推動新板特區車輛共乘系統等。而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周休三日」的集中補休制度,十二月試行後也成功省下一千多公斤二氧化碳。
封路看魚賣碳匯 坪林低碳新未來
至於被低碳社區中心列為重點項目的坪林,未來會有什麼新風貌呢?
來自縣府及專家們的建議是,要把北宜公路封路二十公里,讓新店到坪林只能騎單車,或僅能搭乘綠色運具進來。至於交通號誌與路燈,則全都更換為LED燈具,或是改採太陽能面板發電。
此外,縣府也計劃將現有的民宿,重新打造成低碳民宿,讓傳統的透天厝能變身為節能住屋。而現有的北勢溪及金瓜寮溪沿線,則可發展親水的生態旅遊行程,讓坪林可以吸引喜歡親近自然的民眾。
最後,即使這些遊憩活動仍有碳產生,坪林還可以作大規模的造林,讓民眾能購買碳匯用作碳補償。
政府及專家學者的力量,是否能許坪林一個低碳的未來,或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在北宜高速公路另一端的蘇澳,卻有一個社區已經朝著碳中和的道路,走了將近十年。
那就是港邊社區,也是2007年十大經典農漁村之一。
港邊社區 從反火電到零碳排
若是開車來到蘇澳港附近的港邊社區,很自然地就會想停車下來走走。社區自製的雙語木牌,引領著遊人信步地在石板屋間逛著,而台灣第一座的水鳥保護區,則在幾十公尺外的海岸邊呼喚。
不過,在水塘裏過客的綠頭鴨或許不知,這片翠綠,曾差點被黑色的煙囪取代。
二十多年前,台電原計畫要在社區旁的這片濕地上,興建一座新的火力發電廠。這樣的消息聽在生態保育人士耳裏,簡直是無法相信,因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國際水禽研究中心(IWRB),才剛把這裏列為台灣重要濕地。
後來,保育人士開始與當地居民結合,開起了一場長達八年的反火電的運動。一九九三年,當地民眾終於成功在這塊海濱,爭取到全台第一座水鳥保護區,也讓火力發電廠的開發案無疾而終。
港邊社區的反火電運動,並不光只是一場成功的環境抗爭。永續學者謝宏仁分析指出,港邊社區進行的是一種預防性的環保運動,和台灣其他地方以反公害為主的環保運動,大不相同。也因為這樣的背景,在謝宏仁的眼中,港邊社區是台灣目前最具資格,可以朝碳中和社區論述努力的社區。
燒大灶不用瓦斯 開流水席卻沒垃圾
自從西元兩千年來,港邊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開始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目前港邊社區已看得見一些指標作為,舉例來說,在社區的入口處,有著一個共同的大灶叫「阿嬤的灶腳」,專門烹煮營養午餐給社區裏的老人們。而用來燒灶的柴薪,則是社區居民自發性去海邊撿來的漂流木,屬於化石燃料的瓦斯只是備用。
而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的玄天上帝壽宴,更是一場環保的嘉年會。在這場「玄武全餐」上,除由家戶各出兩道菜外,還全面禁止採用免洗餐具。於是一場幾百道菜的流水席,散場後竟不像一般廟會滿地的塑膠紅碗或杯盤,只留下敬天愛人的餘韻。
另讓港邊社區聲名遠播的,就是居民自建的乾式廁所,這已經成為來港邊必遊的觀光景點。未來,社區還將會多蓋兩座乾式公共廁所,讓永續的理念能從堆肥再利用作起。
與坪林一樣,港邊社區現在也在想如何能結合生態旅遊,讓社區旁的全台第一座水鳥保護區,能帶給地方更多的發展。不過,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很堅持,如果遊憩活動嚴重影響原有的生活作息,也就失去了永續的意義,他寧可捍衛現有居民的生活模式。
濱湖社區 由省電來實踐碳中和
不論北縣坪林或宜蘭港邊,對大多數居住在都市的民眾而言,應該都具有啟發的意義,因為它們讓民眾能看到,人也能過著尊重地球的生活。但在現實的都市叢林裏,有沒有可能也打造一個低碳的生活環境呢?
位在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附近的「大湖富邦濱湖社區」,也許能帶給都市人一些啟示。
「今年我們公共用電的電費,就較兩年前省下了十一多萬元。」濱湖社區主任謝國剛,拿著這三年的電費單影印本,逐項地解釋著濱湖社區的節能成效。
謝國剛是富邦物業派駐在濱湖社區的管理人員,平常的工作,也跟一般大樓管理員沒有兩樣。不過當他四年前在巡邏地下停車場時,發現住戶的車白天都不在,位於地下的停車場卻仍亮加白畫,讓他開始給自己找事情作。
停車場換燈管 意外節能四成
他先是嘗試說服社區的主委,在保留車道燈的情況下,把每個停車格上的燈管減半。接著,他要求保全人員每小時在停車場巡邏時,隨時將空車格上方的燈光熄滅,車主若擔心停車安全,可在停車前下車開燈。
謝國剛另也同步將樓梯間的嵌燈,逐步換為省電燈泡。此外,他更為了說服住戶響應節能作為,在大樓的公佈欄裏新增有關節能抗暖的訊息,「這是為了讓住戶知道節能的意義。」
根據謝國剛提供的電費單,濱湖社區光是換下這些燈泡,就已經讓社區整體的契約用電量,從原來的九十九瓩,調降至八十瓩。他評估,未來在衛生下水道接管作業完工後,一些馬達的用電就更少,調降至六十瓩應該不是問題。
若根據能源局最新公佈數據,一度電排放○.六三八公斤二氧化碳(能源局 2007)。而濱湖社區五年內用電量就降了四成,也難怪濱湖不斷得獎,成為台北市社區標竿的減碳社區。
至於謝國剛為何會如此熱心地,幫濱湖社區作節能? 少校退伍的他說,幫住戶省下一些公共用電的支出,本就算是他份內的事情。而現在濱湖社區住戶們除了能省錢外,也因為社區打出了永續發展的口碑,價值也反映在房價上,一躍成內湖房仲業者眼中極佳的保值商品。
但對謝國剛來說,這樣的成果仍沒讓他滿足。他從辦公室裏找出一張計算公式,上面寫著如果全社區由現行的T8燈管,改用T5燈管的話,至少還可以再省電54.99%,且第一年省下的電費,就能抵銷換燈的成本。
「等到有機會,我再建議社區主委早日更換。」謝國剛說。
低碳社區非夢事 用心過活慢體驗
不論是從高標的低碳社區,一直到有心就可作的節能社區,許許多多的台灣民眾已經開始從日常生活裏覺醒,正視全球暖化及石油耗竭的威脅。也許,你我也該開始問問我們的社區,甚或是我們彼此,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一樣,逐一個低碳生活的大夢。
【參考資料】
能源局 2007 《我國電力排放係數:95年度電力排放係數 20070717經濟部能源局公告》
文山報導 20071120《縣府縣議坪林轉型低碳觀光生態城市 仿國外集水區永續莊園模式經營產業》
《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20070809在「P的建築新觀點」部落格
《林銀河 帶港邊社區走向碳中和》 20070115 在台達環境電子報2008年1月號 張楊乾報導
坪林在北宜高通車後,遊客人數直線下滑,即使假日也空空蕩蕩。 |
(本文轉載自台達環境電子報2008年1月號)
周日午後的坪林,整個城鎮沐浴在暖暖的冬陽裏,鱗次櫛比的茶行,卻只吸引了稀落的遊客上門。倒是門外上了年紀的黃狗,正享受著此刻的清閒,攤睡在店鋪外的水泥地上。
但在一年半前,在雪山隧道還沒貫通的那個年代,寧靜,在假日的坪林卻是一種奢求。
「以前只要是假日,進坪林就一定會塞車。」在坪林賣茶賣了幾十年的黃振和,回憶起坪林過去的榮景,彷彿已是幾個世紀前的事。他說,自從北宜高通車後,讓過路坪林的車流大幅減少,也讓路旁商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現在連遊覽車也能走北宜高,對坪林來說更是二度傷害。」
不過,遊人流失的危機,卻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去年十一月,包括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台北縣長周錫偉、坪林鄉鄉長吳朝清等,一起在為坪林的未來找出路。專家們有了一個共同想法,他們認為坪林若要發揮在水源保護區的優勢,就非得走上低碳社區的路數不可。
低碳社區 讓減碳從生活中作起
所謂的低碳社區,又叫作碳中和社區,對大多數台灣人還算是個新名詞。它是指在一個社區裏,所有的活動裏產生的碳排放量,除能降到最少外,甚至能透過購買碳匯而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
目前全世界已有幾個成功的碳中和社區,像是英國的貝丁頓(BedZED)、瑞典的韋克舍(Vaxjo)、德國的弗班區(Vauban District)等。而未來,不論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都有計劃以碳中和或生態永續概念,興建或改造新的城鎮。
台灣過去在談社區總體營造時,也有不少社區是以追求永續發展,或是營造資源循環型社會為宗旨。不過,這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教授謝宏仁就分析說,過去台灣的環境運動,多半是要求污染源遷移,習慣是把矛頭指著別人。
「相對來說,談永續或碳中和社區,是把矛頭指向自己,這個比較難。」謝宏仁說。
也許因為這樣的背景,近年來台灣公部門對協助發展低碳社區的努力,就不似推動垃圾減量來得熱衷。不過,在去年底,台灣也總算跟進了這股的潮流,台北縣政府就率先全國成立「低碳社區中心」,並準備在坪林施展拳腳,讓世界也能看見台灣版的碳中和社區。
「我們的任務,其實是建立一個信仰。」北縣環保局長鄧家基指出,低碳中心所規劃的案子,至少都必須協調交通局、城鄉發展局、經濟發展局等,絕非單一部門可以完成。他認為,隨著中心的設立及擴大,將會逐步提昇各局處在永續發展上的思想層次,「若像過去只把永續當成工作在做,那註定會失敗。」
目前低碳社區中心每年約四千萬的預算,已經從建立一些低碳樣板作起,包括像是協調各局處採購油氣混合車、推動新板特區車輛共乘系統等。而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周休三日」的集中補休制度,十二月試行後也成功省下一千多公斤二氧化碳。
封路看魚賣碳匯 坪林低碳新未來
至於被低碳社區中心列為重點項目的坪林,未來會有什麼新風貌呢?
來自縣府及專家們的建議是,要把北宜公路封路二十公里,讓新店到坪林只能騎單車,或僅能搭乘綠色運具進來。至於交通號誌與路燈,則全都更換為LED燈具,或是改採太陽能面板發電。
此外,縣府也計劃將現有的民宿,重新打造成低碳民宿,讓傳統的透天厝能變身為節能住屋。而現有的北勢溪及金瓜寮溪沿線,則可發展親水的生態旅遊行程,讓坪林可以吸引喜歡親近自然的民眾。
最後,即使這些遊憩活動仍有碳產生,坪林還可以作大規模的造林,讓民眾能購買碳匯用作碳補償。
政府及專家學者的力量,是否能許坪林一個低碳的未來,或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在北宜高速公路另一端的蘇澳,卻有一個社區已經朝著碳中和的道路,走了將近十年。
那就是港邊社區,也是2007年十大經典農漁村之一。
港邊社區 從反火電到零碳排
若是開車來到蘇澳港附近的港邊社區,很自然地就會想停車下來走走。社區自製的雙語木牌,引領著遊人信步地在石板屋間逛著,而台灣第一座的水鳥保護區,則在幾十公尺外的海岸邊呼喚。
不過,在水塘裏過客的綠頭鴨或許不知,這片翠綠,曾差點被黑色的煙囪取代。
二十多年前,台電原計畫要在社區旁的這片濕地上,興建一座新的火力發電廠。這樣的消息聽在生態保育人士耳裏,簡直是無法相信,因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國際水禽研究中心(IWRB),才剛把這裏列為台灣重要濕地。
後來,保育人士開始與當地居民結合,開起了一場長達八年的反火電的運動。一九九三年,當地民眾終於成功在這塊海濱,爭取到全台第一座水鳥保護區,也讓火力發電廠的開發案無疾而終。
港邊社區的反火電運動,並不光只是一場成功的環境抗爭。永續學者謝宏仁分析指出,港邊社區進行的是一種預防性的環保運動,和台灣其他地方以反公害為主的環保運動,大不相同。也因為這樣的背景,在謝宏仁的眼中,港邊社區是台灣目前最具資格,可以朝碳中和社區論述努力的社區。
燒大灶不用瓦斯 開流水席卻沒垃圾
自從西元兩千年來,港邊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開始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目前港邊社區已看得見一些指標作為,舉例來說,在社區的入口處,有著一個共同的大灶叫「阿嬤的灶腳」,專門烹煮營養午餐給社區裏的老人們。而用來燒灶的柴薪,則是社區居民自發性去海邊撿來的漂流木,屬於化石燃料的瓦斯只是備用。
而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的玄天上帝壽宴,更是一場環保的嘉年會。在這場「玄武全餐」上,除由家戶各出兩道菜外,還全面禁止採用免洗餐具。於是一場幾百道菜的流水席,散場後竟不像一般廟會滿地的塑膠紅碗或杯盤,只留下敬天愛人的餘韻。
另讓港邊社區聲名遠播的,就是居民自建的乾式廁所,這已經成為來港邊必遊的觀光景點。未來,社區還將會多蓋兩座乾式公共廁所,讓永續的理念能從堆肥再利用作起。
與坪林一樣,港邊社區現在也在想如何能結合生態旅遊,讓社區旁的全台第一座水鳥保護區,能帶給地方更多的發展。不過,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很堅持,如果遊憩活動嚴重影響原有的生活作息,也就失去了永續的意義,他寧可捍衛現有居民的生活模式。
濱湖社區 由省電來實踐碳中和
不論北縣坪林或宜蘭港邊,對大多數居住在都市的民眾而言,應該都具有啟發的意義,因為它們讓民眾能看到,人也能過著尊重地球的生活。但在現實的都市叢林裏,有沒有可能也打造一個低碳的生活環境呢?
位在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附近的「大湖富邦濱湖社區」,也許能帶給都市人一些啟示。
「今年我們公共用電的電費,就較兩年前省下了十一多萬元。」濱湖社區主任謝國剛,拿著這三年的電費單影印本,逐項地解釋著濱湖社區的節能成效。
謝國剛是富邦物業派駐在濱湖社區的管理人員,平常的工作,也跟一般大樓管理員沒有兩樣。不過當他四年前在巡邏地下停車場時,發現住戶的車白天都不在,位於地下的停車場卻仍亮加白畫,讓他開始給自己找事情作。
停車場換燈管 意外節能四成
他先是嘗試說服社區的主委,在保留車道燈的情況下,把每個停車格上的燈管減半。接著,他要求保全人員每小時在停車場巡邏時,隨時將空車格上方的燈光熄滅,車主若擔心停車安全,可在停車前下車開燈。
謝國剛另也同步將樓梯間的嵌燈,逐步換為省電燈泡。此外,他更為了說服住戶響應節能作為,在大樓的公佈欄裏新增有關節能抗暖的訊息,「這是為了讓住戶知道節能的意義。」
根據謝國剛提供的電費單,濱湖社區光是換下這些燈泡,就已經讓社區整體的契約用電量,從原來的九十九瓩,調降至八十瓩。他評估,未來在衛生下水道接管作業完工後,一些馬達的用電就更少,調降至六十瓩應該不是問題。
若根據能源局最新公佈數據,一度電排放○.六三八公斤二氧化碳(能源局 2007)。而濱湖社區五年內用電量就降了四成,也難怪濱湖不斷得獎,成為台北市社區標竿的減碳社區。
至於謝國剛為何會如此熱心地,幫濱湖社區作節能? 少校退伍的他說,幫住戶省下一些公共用電的支出,本就算是他份內的事情。而現在濱湖社區住戶們除了能省錢外,也因為社區打出了永續發展的口碑,價值也反映在房價上,一躍成內湖房仲業者眼中極佳的保值商品。
但對謝國剛來說,這樣的成果仍沒讓他滿足。他從辦公室裏找出一張計算公式,上面寫著如果全社區由現行的T8燈管,改用T5燈管的話,至少還可以再省電54.99%,且第一年省下的電費,就能抵銷換燈的成本。
「等到有機會,我再建議社區主委早日更換。」謝國剛說。
低碳社區非夢事 用心過活慢體驗
不論是從高標的低碳社區,一直到有心就可作的節能社區,許許多多的台灣民眾已經開始從日常生活裏覺醒,正視全球暖化及石油耗竭的威脅。也許,你我也該開始問問我們的社區,甚或是我們彼此,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一樣,逐一個低碳生活的大夢。
【參考資料】
能源局 2007 《我國電力排放係數:95年度電力排放係數 20070717經濟部能源局公告》
文山報導 20071120《縣府縣議坪林轉型低碳觀光生態城市 仿國外集水區永續莊園模式經營產業》
《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20070809在「P的建築新觀點」部落格
《林銀河 帶港邊社區走向碳中和》 20070115 在台達環境電子報2008年1月號 張楊乾報導
"而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周休三日」的集中補休制度,十二月試行後也成功省下一千多公斤二氧化碳。"
回覆刪除請問這個數據的來源?
To Jack,
回覆刪除這部份數據是由北縣低碳社區中心提供,他們局裏十二月集中補休共有311人/天,乘以員工通勤平均排放量3.66kg,得到了1138.26kg。
不過要補充的是,不論是低碳中心的通勤排放,或是我自己的碳排放日記,建議是以相對而非絕對的資訊來看。畢竟,現在各項商品的碳資訊仍不完備,要求到很精確的數字,甚至可以經碳稽核而進入交易市場,現階段難度很高。
至於更詳細資訊,可再直接請教北縣低碳社區中心。
感謝版主熱心的回應^^
回覆刪除就計算的方式來看,在通勤方面是達到減碳,但並不意味著多休假的一天不會產碳,所以總和來說,是不是真有達到低碳仍是個未知數,不是嗎?
而縣府人員竟然說周休三日可以達到減碳的效果,感覺縣府在吃"減碳"的豆腐><~
對了,請問北縣低碳社區中心有網頁嗎?
To Jack,
回覆刪除其實相關的問題,我在採訪時也有提出。低碳社區中心所給的答覆是,他們只是將一些像補休半天的時數,累積並集中在同一天放,如此就省下了通勤時的碳排放。
但至於放假那天個人碳足跡會有多大,那就是個人生活習慣的問題了。
不過我個人覺得他們一些計畫還挺有意思,比如以行政上的獎勵,鼓勵員工共乘或搭乘大眾交通運具等。
他們好像還沒有自己的網頁,不過你可以參考以下連結:http://www.epb.tpc.gov.tw/_file/1150/SG/28204/40535.html,我相信他們會很樂於聽到外界建議的。
想請問,
回覆刪除社區中心有說道,與其他社區營造案例/工作相結合的策略嗎?
這麼一筆經費,都投入低碳社區規劃案,還是活動舉辦啊?
目前文建會已經把社區營造的事項/計畫/人力整合到所謂的六星計畫,一般社區也透過這些既有的社區網路尋找資源。當此推展低碳社區的同時,其實把教育資源直接引介入既有的社造界中,是最有效的方式。
不知道有無可能將節約能源的課程,可以包含在社區大學,或者是所謂社區規劃師的訓練中?
To 波:
回覆刪除我當時沒有就這方面的問題詢問,不過我已經請低碳社區的人員上來看留言,希望他們能給你比較詳細的答覆。
不過,就我所知,目前北市環保局好像有類似的計劃在推動,基金會的環境計劃主任陳楊文,就已經出席了兩三場類似的演講或課程。
如果社造師都能身兼節能顧問,那就真的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