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於峇里氣候會談議程延後一天,加上十五日早上中國代表以程序為由,讓大會不斷暫停討論,結果直到我上飛機前,都還沒有機會看到會議結論。不過,環境資訊協會的莫聞和郁娟,這幾天我們除了一起採訪,一起工作到凌晨外,他們也幸運因機位問題而必須延後返台,反成為閉幕時唯一在場的台灣媒體。相信藉由他們的報導與分析,能讓低碳生活的讀者了解,峇里氣候會談的最終決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
以下文章轉載自:環境資訊協會莫聞和郁娟的報導。
美國讓步 巴里島氣候峰會終獲結論
未來「調適」與「緩和」並進
長達15天的馬拉松協商後,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終於獲致成果。在美方讓步下,各國就下一階段抗暖化目標達成協議,同意依不同國情訂定減量目標,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值得一提得是,本次大會可看出國際趨勢在關注減碳以「緩和」暖化之餘,也開始強調「調適」,對於目前尚缺調適策略的台灣,值得借鏡。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COP13)十五日閉幕,經歷前兩日長級高階會談的僵滯,終於開創各國進一步因應氣候變遷的「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定出明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前,各國將依循此架構,進行更密切的相關技術移轉與資金援助。
本次大會另有兩項重要成果,一是各國同意成立由全球環境基金(GEF)管理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二是關注到森林與碳排放的關聯,致力「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REDD)。
美國立場飽受指責 最終讓步
今天下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由東帝汶飛往大會,呼籲各國「現在是做出決定的時刻」,專注在「該關心的事實,以及該做的事」。
然而稍後在全體大會上,美國氣候協商代表仍申明其無法接受「峇里島路線圖」的草案,但願意於會中繼續研商「正確的平衡」。美方的聲明,引起現場一片噓聲。
南非代表首先反擊:「發展中國家,即使目前正疾速邁向工業化,都願意為溫室氣體減量付出更多努力,美國的態度卻仍是如此?」巴布亞新幾內亞代表接著呼應:「我們需要先進國家領導我們克服氣候變遷,美國若無力在這部分扮演龍頭的角色,乾脆儘早讓路」。
在各方紛紛發言呼應下,美國代表態度終於軟化,最終聲明希望和各國在「同一個框架」下對抗全球暖化。隨即全場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
會議主席隨後宣布決議,除了印度代表所提部份文字細部修正外,按照秘書處所提得草案版本通過「峇里島路線圖」。
峇里島路線圖確立,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將是在考量各國差異的前提下而設立,而開發中國家也將獲得相關的技術、資金支持。但13日草案中提出的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將在2020年以前減少到1990年25%~40%的溫室氣體量標準,也是歐盟重要主張,卻未被納入該最後決議。
在此地已觀察一週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峇里島路線圖反映了多方的妥協,歐盟最後在數量化的減量目標上讓步,以換取美國持續參與後續的協商。」
林子倫觀察,美國雖堅拒任何明確的的減量承諾,不過在各界的壓力下,願意以註腳的方式,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的政策建議納入決議,對於未來兩年的協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成立調適基金與REDD 亦為重要成果
除了強調溫室氣體的減量,各國也開始注意氣候變遷的因應,設立了調適基金,提供發展中國家建立相關機制與方案,雖然受託管理單位GEF長期以來飽受管理效能不彰的批評,不過,對於各國來說,仍是一項重要起步。
林子倫指出,成立調適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調適的機制與方案,是這次大會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說,由於全球暖化的加劇,調適策略已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而台灣目前除了環保署之外,行政部門尚未正視此議題,值得憂心。
此次會議裏,因熱帶雨林面積減少而造成全球20%的溫室氣體上升的事實,也讓各國重視REDD的情形,並盼未來伐林問題將被持續追蹤控制。目前世界銀行已承諾數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保育森林。而挪威政府也在氣候會談期間,承諾將分5年捐助總額2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11個擁有熱帶雨林國家的森林保育工作。
(完整文章請參考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延伸閱讀】
Closing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COP, Mr. Rachmat Witoelar
以下文章轉載自:環境資訊協會莫聞和郁娟的報導。
美國讓步 巴里島氣候峰會終獲結論
未來「調適」與「緩和」並進
長達15天的馬拉松協商後,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終於獲致成果。在美方讓步下,各國就下一階段抗暖化目標達成協議,同意依不同國情訂定減量目標,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值得一提得是,本次大會可看出國際趨勢在關注減碳以「緩和」暖化之餘,也開始強調「調適」,對於目前尚缺調適策略的台灣,值得借鏡。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COP13)十五日閉幕,經歷前兩日長級高階會談的僵滯,終於開創各國進一步因應氣候變遷的「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定出明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前,各國將依循此架構,進行更密切的相關技術移轉與資金援助。
本次大會另有兩項重要成果,一是各國同意成立由全球環境基金(GEF)管理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二是關注到森林與碳排放的關聯,致力「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REDD)。
美國立場飽受指責 最終讓步
今天下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由東帝汶飛往大會,呼籲各國「現在是做出決定的時刻」,專注在「該關心的事實,以及該做的事」。
然而稍後在全體大會上,美國氣候協商代表仍申明其無法接受「峇里島路線圖」的草案,但願意於會中繼續研商「正確的平衡」。美方的聲明,引起現場一片噓聲。
南非代表首先反擊:「發展中國家,即使目前正疾速邁向工業化,都願意為溫室氣體減量付出更多努力,美國的態度卻仍是如此?」巴布亞新幾內亞代表接著呼應:「我們需要先進國家領導我們克服氣候變遷,美國若無力在這部分扮演龍頭的角色,乾脆儘早讓路」。
在各方紛紛發言呼應下,美國代表態度終於軟化,最終聲明希望和各國在「同一個框架」下對抗全球暖化。隨即全場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
會議主席隨後宣布決議,除了印度代表所提部份文字細部修正外,按照秘書處所提得草案版本通過「峇里島路線圖」。
峇里島路線圖確立,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將是在考量各國差異的前提下而設立,而開發中國家也將獲得相關的技術、資金支持。但13日草案中提出的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將在2020年以前減少到1990年25%~40%的溫室氣體量標準,也是歐盟重要主張,卻未被納入該最後決議。
在此地已觀察一週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峇里島路線圖反映了多方的妥協,歐盟最後在數量化的減量目標上讓步,以換取美國持續參與後續的協商。」
林子倫觀察,美國雖堅拒任何明確的的減量承諾,不過在各界的壓力下,願意以註腳的方式,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的政策建議納入決議,對於未來兩年的協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成立調適基金與REDD 亦為重要成果
除了強調溫室氣體的減量,各國也開始注意氣候變遷的因應,設立了調適基金,提供發展中國家建立相關機制與方案,雖然受託管理單位GEF長期以來飽受管理效能不彰的批評,不過,對於各國來說,仍是一項重要起步。
林子倫指出,成立調適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調適的機制與方案,是這次大會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說,由於全球暖化的加劇,調適策略已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而台灣目前除了環保署之外,行政部門尚未正視此議題,值得憂心。
此次會議裏,因熱帶雨林面積減少而造成全球20%的溫室氣體上升的事實,也讓各國重視REDD的情形,並盼未來伐林問題將被持續追蹤控制。目前世界銀行已承諾數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保育森林。而挪威政府也在氣候會談期間,承諾將分5年捐助總額2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11個擁有熱帶雨林國家的森林保育工作。
(完整文章請參考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延伸閱讀】
Closing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COP, Mr. Rachmat Witoelar
張先生您好,借您的部落格宣傳一下一個演講訊息--
回覆刪除12/27星期四上午10點於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剛從峇里島開完IPCC會議的Dr. Lenny Bernstein將對IPCC第四度報告發表演説。此演講内容摘自他在峇里島會議報告精華。僅供參考。
Speaker: Dr. Lenny Bernstein
Convening Lead Author for IPCC Working Group III and
Member of the Core Writing Team for the IPCC Synthesis Report
Title of the speech: Adaptation to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Results from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Date: 10am, December 27, 2007
Place: Global Change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