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你還在用紙杯嗎?


 文/陳雯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杯用完就丟,看似簡便,實際上卻是破壞森林、消耗能源的可怕殺手,而使用紙杯的你,則成為扼殺地球生存的兇手之一!

 以「環保王國」德國為例,環保意識早已深植在每個民眾的腦海裡,多數德國人都非常自覺地儘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紙杯,基本上也不喝鋁金屬製作的罐裝飲料。反觀台灣,一般民眾平時購買投幣式飲料或是在咖啡廳買外帶咖啡,用來裝飲料的杯子大致上仍是店家所提供的紙杯;而會議中或洽公所用的杯子也仍是紙杯,不但浪費資源,也製造許多垃圾。


每年丟棄紙杯 可堆兩千多座101
 根據環保署去年資料統計,每年全國紙杯申報營業數量約為一億四千萬個,今年政府機關、學校紙杯使用量約為三千五百萬個,可堆成二千三百六十六座的一○一大樓(101大樓的高度為508公尺)。紙杯使用量之大,實在很驚人,也相當不環保。

 行政院環保署為了減少資源浪費,要求各公家機關以及學校,從七月一號開始,不能提供一般紙杯,預計一年下來,可以減少砍伐四千棵樹。然而,實施至今,依舊有些單位不配合,環保署保示這項公家機關、學校禁用紙杯的政策,屬於行政命令、沒有罰責,如果有單位故意不配合,環保署似乎也只能多費唇舌再勸導。

企業同步響應紙杯減量
 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不見紙杯的蹤影,每當有客來訪,我們往往會沏上一壺薄荷茶,而用來裝茶的容器,則是可重覆使用的瓷杯。在這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使用紙杯的人得付10元來換取,且會遭到白眼一記的;紙杯,在我們眼裡是最不受歡迎的容器。

 前幾天,發現台達公司的一樓會議室前,擺放了許多可重覆使用的瓷杯,取代了以往用完就丟的紙杯。根據庶務課同仁表示,台達公司招待訪客開始使用瓷杯約有一個月之久,而目前尚在評估其實施效益。我們相信最顯著的效益是,不但可減少每次需花費一筆相當經費購買紙杯,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當然最終目標則是希望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人人省紙杯 讓地球多片森林
 森林,是老天爺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儘管我們不曾好好珍惜它們,漠視森林對環境的重要性,森林依舊默默地將吸收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給動物,努力扮演大地之母的角色,但終究有消逝殆盡的一天。

 響應環保,就從生活做起,只要我們稍微調整一些生活習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很難見到紙杯橫行於我們的生活圈,心想我們又往環保生活邁進了一大步,可不是嗎?

 下次想喝水前,別忘了使用環保杯,也提醒周遭的人拒用紙杯。

【延伸閱讀】
環保署「紙杯減量方案」.doc
全球暖化之下的夏日挑戰 (in "oikos-taiwan" blog)

11 則留言:

  1. 推此概念!飲料店的塑膠杯也是一個很大的垃圾來源。如果可以的話,帶自己的杯子買飲料、開會,一方面安心,一方面也環保。

    回覆刪除
  2. 孝丞兄,
    如果飲料店都像星巴克一樣,
    也給自帶杯子的顧客有優惠,
    相信會有更多消費者,
    願意隨身帶著一個杯子的。

    如果推廣環保筷時,
    可以用「一人一筷、健康愉快」當順口溜,
    那用環保杯時,
    就是「一人一杯、清涼滿杯」了!

    辭窮了,
    誰來一塊接力啊…

    回覆刪除
  3. 阿乾大哥:
    之前有遇到,果汁店或飲料店老闆,顧客用自己杯子裝時,就裝超出原本範圍...喝的很撐....這也是一種優惠方式。

    我房間放有以前買飲料的塑膠杯,真覺得這東西可怕...放在那裡兩年,看起來跟之前一模一樣,沒有任何腐敗跡象:P 這如果掩埋大概也是一樣...

    "低碳節能",我現在遇到最困難的是冷氣問題,因為住在台北好熱阿,晚上如果不吹,滿身大汗睡不好覺,沒睡眠品質,就沒工作品質,然後心情就不好..。但用冷氣,把熱氣排出屋外,結果又造成地球更熱,這也是種惡性循環。會惡性循環...。

    回覆刪除
  4. Dear孝丞,
    如果你房間那個飲料杯,
    一直被你拿來重覆利用的話,
    也算是環保杯的一種啦,
    作成飲料杯的化石們,若九泉下有知,
    相信也會感到安慰的…^^。

    至於冷氣的問題,我自己也很苦惱,
    我原本入夏以來堅持睡覺不吹冷氣,
    上公視「公民眾議院」節目時,
    還將此拿來說嘴;

    結果這個禮拜有好幾個晚上,
    我都是被內衣上的濕汗給驚醒,
    最後也不得不向冷氣低頭。

    不過,網友Annie倒是提供了一個方法,
    她平時把水放冰箱結凍,
    熱得受不了時再把冰塊放到房間解凍,
    自然的凍氣配合電風扇的吹拂,
    也許是一種解決方式。

    請參考:http://anniechg.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16.html

    回覆刪除
  5. 今年初,我和汐止動態閱讀協會合辦母親節親子活動,講故事、玩遊戲、設計協助平台供孩子擺創意攤,我們主辦者,設法以身作則堅持賣冷飲,不用塑膠杯,如果消費者出杯子,我們還給他更大杯。現場辦了故事大餐,一人一道和閱讀連結的菜,幾個志工媽媽從家裡帶來一堆的鍋碗瓢盆,提供大夥兒重複使用-後來家裡清洗兩天才乾淨。
    當然,仍不乏有人買利樂包,或是自製梅湯裝塑膠杯裡以供買賣孩子方便。

    那時,我一直在想,要怎麼和他們溝通?未來,如何改進這個活動,讓它可以更距焦,在開心地玩中體驗中,影響對環境認知的見解、協助並促成實踐呢?

    看到低碳生活blog,真的好棒,這個網站的介面作的表裡皆美,也讓我學到許多抗暖節能的知能,雖然趕不上近日介紹的能源工作坊,但相信有機會,還會有。當然,更希望地是,有機會可以和你們一起推動。祝福你們。

    回覆刪除
  6. To 彩虹:
    很高興你能喜歡這個部落格,
    我們也希望能把節能抗暖的理念,
    逐漸透過這個平台傳播出去。

    不過,
    回到現實面,
    要影響周遭的人改變生活習慣,
    進而朝低碳生活邁進,其實並不容易;
    有時甚至連自己都很難避免使用耗能產品。

    但是我認為,
    只要不斷給自己叮嚀,
    也常提醒旁人注意碳足跡的議題,
    台灣社會終究還是會覺醒的…!

    大家一起努力吧。

    回覆刪除
  7. 是啊,像我就粉佩服你,會把自己每日用碳記錄下來,我光是想就覺得頭大,還沒勇氣去連結那個計算公式,就不戰而敗覺得自己不會了。偶爾,我也會努力想敗部復活。比如說,
    想邀請像阿乾這樣會實踐徹底的人,來教一下
    我們這些做媽媽的。因為,目前,只有聚集了
    四、五人,如果再多一點,你會不會有空出馬啊?

    回覆刪除
  8. Dear 彩虹,
    大夥一塊聊聊當然沒問題啦,
    平時不太作家事的我,
    其實有很多節能的問題,
    想請教各位有實戰經驗的媽媽呢!
    就請您再寄信給我約時間吧。

    至於碳足跡的記錄,
    我只是希望藉由用碳量的記載,
    時時省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期能逐漸減少對地球造成傷害,
    其實和很多真正在過低碳生活的前輩,
    我還差得遠呢。。。

    回覆刪除
  9. 阿乾的時間都方便嗎?
    我們可能用的聚會時間,在周二或周四下午。
    目前,我正著手提案,如果有撥經費下來,
    才有車馬費,不曉得這樣會不會虧待你?

    或者,你有興趣看一下案子,也許可以和
    台達電基金會或其他單位未來有合作機會?

    回覆刪除
  10. To 彩虹:
    聽我的長官說,您前幾天有來參加基金會所辦的住宅節能記者會,您的用心真是令人感動! 也希望您能爭取到成為2007節能住宅改造王的參賽者之一!

    我想未來您若有什麼需求,就請您先直接寄信到lowestC@gmail.com吧。此外,我們辦公室還有另外一位台灣環保運動的先驅-陳楊文先生,有機會也可以多與他聯絡。

    回覆刪除
  11. 剛看到一則新聞:
    小學生減碳 環保杯裝豆漿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2007.12.08 02:57 am


    新竹市大湖國小這學期推動「減碳生活」,學校發給每位學生一只500cc的大杯子,早上裝豆漿,喝完裝開水;學生張素榕說,紙杯用一次就丟太浪費了,「用環保杯,有保護地球的感覺」。

    大湖國小是新竹市小型學校,全校89人,「3分之2孩子都用環保杯」校長王美珍說。

    大湖這學期開始,勵行減碳生活,王美珍說,綠色生活與環境教育,一直是大湖很重要的核心課程,開學時,她發現校內學生早餐外食的不少,學校左、右側,正好有兩家早餐店,「如果從早餐開始減碳,慢慢可以影響更多人」,開學後開始推廣。

    她徵詢學生意見,鼓勵使用環保杯,同時與兩家早餐店協議,只要學生用環保杯買豆漿、米漿,就在「生活護照」上蓋章,滿額後,可以換環保獎章,送領巾與徽章。「早餐店的阿姨都很配合」。

    「每天早餐少用一個免洗杯、紙餐盒,一年每個人就可以節省365個紙杯與365個紙餐盒」王美珍與老師們告訴所有小朋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也可以拯救許多樹木。

    透過推廣,小朋友除了在家吃早餐的學生,外食的孩子,幾乎都願意用環保杯,還引以為榮;學生鄭禾昇,環保杯真的很好用,早餐喝完,就裝開水,不必花錢買飲料,「零用錢可以省下來買文具」。

    從小處著手,她說,不必畫大餅及好高騖遠,「選擇一種孩子做得到的方式,一起執行地球保護行動」。她還在校園推廣「走路上學」運動,以及回收廢電池、垃圾分類等工作,希望善盡地球一分子的責任。

    【2007/12/08 聯合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