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IPCC歡慶30週年,台達遠赴巴黎一探究竟

"身為全球最受信任的氣候科學權威機構,國際氣候社群不但對IPCC有很高期望,也為其內部組織運作帶來挑戰。"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IPCC-47 Panel特派員)

 若要列舉一個國際上最耳熟能詳的氣候場合,長期關注《低碳生活部落格》的朋友們,應該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每年年底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其實,有一個聯合國底下的氣候研究組織,歷史比COP還要悠久,那就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誕生於1988年的IPCC,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合作成立,比《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還早四年問世,堪稱當前最權威的氣候科學研究機構。三月中旬,IPCC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部,舉行30週年紀念活動和第47次大會,台達特別派員遠赴法國巴黎,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三十而立,IPCC面臨轉型壓力
 過去30年,IPCC共發表了5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AR),確立當前的全球暖化現象由人類活動造成,同時整合許多氣候減緩和調適的解決方案,供政府決策者和民間社群參考。
IPCC慶祝30歲生日,法國政府特別舉行相關紀念活動。
 但是,上述報告充滿艱澀難懂的科學語言、琳瑯滿目的數據、讓人眼花繚亂和模擬情境,對普羅大眾而言實在難以閱讀。例如今年初剛傳出的特別報告SR 1.5草案,闡述地球升溫1.5℃和2℃兩者的不同影響,就從各方收到3萬多則意見,大部分都是要求報告文本和語言的釐清。顯然,倘若以後要更加普及氣候科學和相關知識,IPCC必須經過一番轉型。
 30週年的慶祝活動上,法國氣候大使Laurence Tubiana和前任總理Laurent Fabius就不約而同地指出,IPCC報告內容需要更多來自「私部門」和「科學語言轉譯者」的建議,要讓具備實務操作經驗的代表人士說話,才能縮小科學知識和常民行動之間的鴻溝。此外,也有不少人提醒,IPCC應該多鼓勵年輕研究者(early-career researchers)參與報告製作過程。
 為了不與當前氣候政治走向脫鉤,報告內容也得跟國際氣候政策產生連結,避免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不過,IPCC一向奉「科學中立」為圭臬,強調自己不為任何特定政策背書(political prescription),而是公平、公正地揭露各種政策實行的後果。
IPCC的科學論述,常會決定國際氣候政策的採行,因此每份報告都需經歷IPCC特別設計的闖關遊戲,層層把關內容
放眼未來,內部挑戰重重
 除了外界賦予的壓力,身為全球最受信任的氣候科學權威機構,國際氣候社群不但對IPCC有很高期望,也為其內部組織運作帶來挑戰。
 翻開去年度的財務預算表,原本的最大金主美國,在川普接掌總統大位後,如今真的對IPCC一毛不拔。儘管短時間內還有歐盟幫忙注資,如法國便承諾到2022年「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產出前,每年會捐贈100萬歐元支持研究工作,讓IPCC不至於斷炊。不過,未來怎麼讓財務永續,已經成為IPCC不得不面對的生存命題。
 此外,那幾天的會議流程中,不時可見開發中國家不滿代表性不足的問題。觀察下一份評估報告的寫手陣容,來自非洲和中東國家的研究學者,在比例上還是不如先進國家。按照往例,IPCC每年召開兩次大會,地點在五大洲間輪流舉辦,也造成開發中國家在財務支出和行政程序(如簽證)上的負擔。
 看來,吃完30歲的生日蛋糕後,眼前還有許多轉型挑戰和期待壓力,等著IPCC一一克服。

本次會議恰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P)舉行,會議廳外處處可見藝術作品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詹詒絜,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會議,擅解讀國際氣候和能源報告,並負責經營國際合作網絡、追蹤國際氣候談判進度和能源議題研究等。
【延伸閱讀】
解析IPCC特別報告,預想全球升溫「1.5℃」情境! 詹詒絜 2018/3/23
川普上位,國際氣候治理從此大轉彎? 趙偉婷 2017/2/2
傾聽 IPCC 的減碳忠告 馬康多 2014/4/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