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COP23系列二十四】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財務&難民

"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
(拍攝:王振益)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COP23為《巴黎協定》通過後召開的第二次聯合國氣候會議,本文先梳理本屆談判場合最重要的幾個議題,再從國際局勢脈絡來分析目前談判遭遇的困難,以及主要大國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巴黎協定》取代了剛度過20歲生日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內、並朝1.5℃之內努力」的長期目標。不過,目前內容僅有目標跟框架,缺乏詳細的遵約方式,本次COP23重點即在制定各國自主減量計畫(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的「指導原則」(guide rules),並訂定2020年後的審查時間表,資金來源與財務機制也是不能遺漏的關鍵。

民粹浪潮牽制各國,唯馬克宏展現亮眼
     
 回顧近兩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不難發現「民粹」政治運動 (populist political movement)不斷高漲。從英國脫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派分別在法國跟德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票數,這波來勢洶洶的民粹浪潮除了把世界政局推向不穩定狀態,對於進度落後的氣候談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國際碳排放交易組織(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 IETA)最新年度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都認為民粹政治限制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先看話題不斷的美國,20176月川普聲明退出《巴黎協定》,並倡導使用“乾淨”的化石能源,儘管美國代表團仍如期參與COP23,但在損害賠償與金融機制上卻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幸好,不同於聯邦政府的消極,美國各州和城市政府仍承諾持續推動低碳轉型,稍稍降低了川普陣營的殺傷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任後對氣候議題態度積極,成為目前表現最耀眼的政治領袖。 (圖片來源:石信智) 

 而一向在氣候行動中表現積極的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其碳市場發展走向也成為關注焦點,一般認為英國將退出歐盟碳交易市場,但同時跟歐盟碳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有所連結,兩者間的排放權交易仍可正常接軌。至於動見觀瞻的中國,原本各方期待中國將在COP23期間發表最新的碳市場政策,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相較之下, 反而是剛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成為當前最耀眼、也最具企圖心的政治領袖。他除了公開招募全球氣候人才,也在國內加強綠色經濟投資,而且COP23結束不到一個月內,巴黎在1213日又要舉行另一場「單一星球高峰會」(One planet summit),亟欲將法國推上氣候談判舞台的中央。

財務機制進展慢,氣候難民難迴避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近年最熱門的氣候議題之一,尤其越來越多企業以及私部門積極投入氣候談判,期待強化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投資。事實上,《巴黎協定》也呼籲建立機制促進私部門投資,未來「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將是國際發展綠色經濟的主流。

 想誘導企業加入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市場,財務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然而,資金援助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難取得共識的尖銳議題。這次COP23直到最後一刻,各國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如何資助貧窮國家的議程上僵持不下。以農業為例,發展中國家強調要注意小農發展及農業的極端氣候調適策略,工業化國家雖認同永續農業理念,卻不希望過度關注此議題。

明年的COP24,可預期氣候行動的財務機制和難民問題,仍是兩大焦點。(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此外,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儼然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可惜,本次會議中,不少國家仍對氣候難民選擇閃躲,因其不僅牽涉主權、損害賠償、氣候正義、人權等複雜議題,更別提後頭還有鉅額的資金援助。

※本系列與 環境資訊協會 及 遠見雜誌 合作刊登

【延伸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