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ADP與INDCs 減緩氣候變遷的籌碼或王牌?

"昨天開始討論INDCs,每場會議時間比全程馬拉松還長。其中之一的爭議在於所有國家都提交了INDCs,但是各代表對於如何實踐、何時開始實施仍有歧見。"
德班平台ADP協商會議現場。攝影:吳郁娟。

文/吳郁娟 (作家、COP21特約記者)

    巴黎氣候峰會,各方矚目的德班平台(全名Ad Hoc Working Group on the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簡稱ADP)磋商小組在大會開幕前一天,11月29日晚上即展開談判,這也是過去COP未有過的例子。首席代表們先提前上工,把開幕式留給各國領袖們表演。

    ADP文件草案目前共54頁,必須在往後10天談出具有共識的決議。氣候談判的過程是以比校稿雜誌更加嚴格數倍的方式來檢驗。舉例來說,主席將須修訂的條文、與各種選項匯集,顯示在大螢幕上,逐條詢問各談判代表意見。不說話,代表沒意見。於是乎唇槍舌戰的談判就在談判桌上演出,談判代表們都在優雅發言中鮮明表達立場,措辭適切又有力、態度要慍氣之中帶點和氣。而確保每一國都有平等的發言權與統整各方意見,是主席團的重要任務。

    這份草案的第二部分是「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簡稱INDCs。自昨天開始討論INDCs,每場會議時間比全程馬拉松還長。其中之一的爭議在於所有國家都提交了INDCs,但是各代表對於如何實踐、何時開始實施仍有歧見。例如,吐瓦魯團首席談判代表Ian Fry強力認為必須要依據公約第17條的法源依據,意即將INDCs成為具有強制法律的規範,並且必須註明各國如何回報實施成效。但是蘇丹、歐盟與美國都反對。

為什麼會有INDCs?

    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單純地把各國依發展程度分為二類。已開發國家有減碳義務,開發中國家則無需承擔減碳責任。其中一原因是,在國際環境法「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CBDR)原則之下,各國都要動起來減碳,然而各國經濟發展各有不同,因此責任區分不同。開發中國家集團經常引述歷史發展、工業革命、戰爭肇始等因素,闡述他們並不是排碳大國,而是現為已開發國家才是排碳大宗,才是「貢獻」暖化的最大來源。若拉長歷史的時間軸來看,這番論述似不無道理。
民眾在COP21會場外發起軟性訴求「氣候正義,沒有藉口」攝影:賴慧玲。

    長期來兩陣營對責任認定如此爭論不休,從聯合國由上而下制定各國的減量責任變成不可能的任務。也因此,2013年在南非德班的氣候峰會,大會決議各國須在2015年提交國家自願減碳的承諾,承諾減碳貢獻,也就是INDCs的由來。

    2014年COP20在利馬舉辦時,其中一個結論是各國必須在2015年3月提交INDCs部分。好似賭神系列電影中,牌桌上的賭徒手握牌,自個兒喊賭金,看對方跟不跟的意味?

    氣候公約秘書處12月1日發布一份分析報告「On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aggregate effect of the INDCs」,簡要說明INDCs如果達成後的成效。這份報告似乎沒讓談判桌上的代表們更具凝聚力。

    依過往經驗,閉門會議的氣氛對比開幕式浩浩蕩蕩的各級領袖宣言,往往落差極大。即便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開幕式上,以一貫堅定語調宣示,氣候變遷要全球一起來解決,不分貧富、不分大國小國。然而美國談判代表在ADP會議上可沒有民胞物與的胸懷。

    12月份的巴黎冷颼颼,所有人都穿著厚重的深色大衣前來,跟賭神系列電影的服裝很類似。這場氣候變遷賭局,ADP跟INDCs會是牌桌上的籌碼,還是解決全球暖化的王牌?往後十天,還有的玩。

※ 本文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同步刊登

為鼓勵各國的氣候政策決心,氣候大會入口處放置了締約國的國旗。 (謝雯凱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