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讓德國人為你終結在台灣被誤導的能源流言

台灣近來反核與擁核的爭論中,常引用德國的案例加強各自陣營的論述,然而其中有許多流言或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不斷流傳。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特地在今年5月中,訪問德國在台協會的古茂和 (Mirko Kruppa)副處長,破除外界對德國現行能源政策的一些迷思。
圖:法蘭克福市中心新舊建築混合的街景。(謝雯凱攝)

撥出時間:2014年5月19日,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
主題:讓德國人為你終結在台灣被誤導的能源流言 
受訪者:古茂和副處長,德國在台協會 (以下簡稱古)
P.S. 古副處長全程以中文回答

主持人:張楊乾,「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以下簡稱阿乾)
文章聽打:謝雯凱。在維持原意下,文字有少數改寫。


能源與氣候的道路怎麼走  德國有整體的藍圖

阿乾:最近針對德國能源討論很多,不管是推動廢核,或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批評較多的是,德國的電價很高,類似這些流言,哪一些是的確在德國發生,哪一些可能不是事實?

古:平常跟台灣朋友討論能源,都是事實,但可能不是針對性的狀況下。一個例子是您剛才提到的「電價」。在德國,消費者的電價較高,但大型公司(則未必),因德國電力是私有市場,可以出售很便宜的電力─有時候風颳得很強,有時候太陽很大,會發生大型公司的電價會變成「零下」,我們碰過這樣的情況。這是因為太多電力在電網上,電力供應公司沒辦法賣出這些電。然而,消費者並未享受到這好處,因為他們無法適用電力自由市場裡的全部自由。一方面德國電價很貴是沒錯,但另方面也會有很低的價錢,所以要看全部的框架,才能完全了解情況。

德國選了比較特別的路,她那麼清楚的說出她要廢核,很少國家走一樣的路。加上德國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是聯邦國家,會特別注意每個城市、每個地區政府各自所做的努力,以及通過能源政策法令,因為我們是電力自由市場,有500個電力發電公司。有了這個自由度,我們國家的能源體系整體在改變中,要從這方面來看,才可以了解德國發生甚麼事、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再加上我們有三十多年政治討論的歷史,也有很多跟非核有關係,所以今後四十年的能源政策其實是個共識,把要不要核能這件事情放在一個大範圍的框架裡面。依照德國的經驗一直討論是沒有用的,我們要看要走怎麼樣能源與氣候的道路,做好這個方面的政策,然後核能要放在政策裡面屬於它的位置上。

阿乾:副代表點出一個蠻重要的問題,如果大家注意的話,過去十年台灣能源使用曲線上,若曲線一直往上畫,那不會只是核四,我們可能還需要核五核六核七,大概每五年會需要一個核電廠(的發電量)。所以如果在一個大方面,像副代表提到,在未來四十年沒有一個思維,去思考如何運用現在手上可以打的牌,推動那些最具經濟效益(的政策),反而是一直以供電端去說需要多少電廠,有時候會發現說法並不一致,侷限於單一。我相信在德國有過很多很多這方面的討論。通常德國形成公民意見的時候,例如廢核,會是政黨的政策辯論就完成了嗎?還是需要蠻多的(民眾)參與?或者是像台灣這樣,沒有一個政黨敢碰這個議題?最後讓它延役,留給下一任執政者決定。不知道在德國當時如何來處理這些?

古:其實很長時間是在野黨在推動這部分,尤其是德國有個很強的綠黨,這有歷史因素。1998(上任)的新政府則是以政府角度推動非核,所以我們都有。而今後四十年未來的能源政策,是來自比較積極看待核能的政府,這四十年的政策是個跨政黨的共識 (編註:受訪者誤說成全黨),在國會投票時獲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票。

我們認為能源是個要長期投資的事情,所有的公司投資要買新的機器或民眾購買新車,都會面臨影響,他們當下要決定購買之後,在能源耗用方面有甚麼後果,所以我們政策目標是訂立未來四十年的政策,不然投資者會擔心下一任新政府又會改變。所有的黨支持這條道路,每兩年會評估進度是否成功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的路是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都要做。有很多研究清楚告訴我們可以達到,可是走的路會有不同成本,這些成本現在很難預測。可能明年會有新的技術,我們須靈活的應變,而不能矇著頭繼續走卻不管新的技術發展。目標有了,投資者要知道他的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只是有些方面,我們需要投資更多、政府一些規定要改變,來持續踏上這條路。至於具體成果如何,我們2050年才會知道。

阿乾:政治人物有共識度,代表這政策是一直往下走的,不會突然又變卦。大家有了預期,知道能源配比,也知道未來會因為新技術而有些許改變,大家知道這會是靈活變化的,卻不會擔心哪一年就突然變卦。台灣有在討論是否會有上位的法令,告訴大家該怎麼走。目前政府正籌畫能源會議,但過去類似會議中具有高度共識的能源稅,或是節能標準的提高,真正落實的還是不高。

電力自由化  買賣電力有更多可能性

阿乾:在台灣很多人覺得我們是海島型國家,電網不能依靠鄰國傳輸。很多人提到,德國是靠法國的核電,這句話是真的嗎?

古:這有真的,但也有不對。最多,德國能源消耗中的5%可以與鄰國交易。因為這是自由市場,有時候沒有太陽沒有風,這時候可能法國的電比德國的便宜,所以德國一些地區會因此購買法國的電力;有時候太陽很大風很強,我們的電比較便宜,會被買回去。德國的政策目標其實是能源自主,我們能供應自己所需要的,不要依靠別國的能源供應,這目標我們都達到了,儘管有逐步廢核政策。我們每年會統計,發現出口的電比進口的電力多;有時候很難講是否就是德國的電。例如奧地利有些湖泊在山區,當德國電價相對低廉時,奧地利會用德國電力作為將水抽往湖泊,等到德國電價昂貴時,再將抽蓄水電賣回給德國。畢竟這是自由市場,需求與供應就是這樣配合。

阿乾:現在法國要推的減核政策,減下的千瓦數還大於德國。另個仰賴核電的瑞士,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動畫,說瑞士幾乎要把核能目標砍半,所以做了很多再生能源與節能的推廣。當然德國在廢核走得很前面,代表有許多配套措施,也很早推動,他們的能源標準真的很高。若有機會去萬華的太陽圖書館,採用的就是德國的建築隔熱標準,是台灣標準的四倍,即使像今天變得比較熱,在圖書館裡都可以維持在26-28度舒適的區間。德國政府訂立這麼嚴格的標準時,沒有廠商抗議圖利特定廠商?或者質疑設備必須從外國進口嗎?

古:我覺得這跟整體能源政策是一樣的問題。如果是長期的政策,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要做,就會比較容易讓大家接受這些嚴格標準,尤其是對他們而言長期的好處比短期的壞處要多。

有些長期的標準是歐盟的標準,2020年新大樓必須是零碳大樓。有的歐盟城市甚至比歐盟或德國的標準更嚴格,漢堡、法蘭克福目前已經有這樣的規定,對,有些大樓甚至發的電比用的電多。對一個公司來講,這樣或許會比較貴,但假如計算一棟大樓使用2040年,而日常能源使用占整體建物生命週期中能耗的8成,因此可百分之百節約,還可以賣電,對所有公司而言都是好處。所以建設公司都願意投資,願意接受標準。畢竟建築是比較特別的,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建設公司不會這麼做的,他們只想蓋便宜的房子,不管進駐的消費者未來能源耗用會是多高。透過標準,其實可以找到對大家其實有好處的狀況。

還有個好處是在研究方面,現在有愈來愈多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我們學習的很快,怎樣的新方法以便宜的方式蓋節能的房子。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雖然現在剛開始有點麻煩,但長期看來會有好處。

阿乾:所以業者接受政府把標準提到這麼高?大家會覺得有利可圖於是願意這麼做?

古:對。

德國建築節能標準嚴格  政府給予誘因

阿乾:德國消費者購買房子時,真的會去看能源護照嗎?會去看這棟房子在未來四十年會耗多少電?

古:依法房東必須要出示給承租者,必須要,這影響非常大。我有朋友正好在找房子,他說他有看護照,也看了一些網站上的介紹。有些房子比較老,它們的額外花費,尤其是能源部分,會是一般房子的3-4倍。對貧窮家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現在租房子一定看。
圖:德國的建築能源護照。
(EnergieAgentur.NRW vis Flickr)

阿乾:德國現在對玻璃隔熱要求很高,是不是裝單層玻璃已經是非法的?

古:台北101雖然是舉世聞名的綠建築,但它在德國是非法的。

主持人:因為你們有隔熱的需求,玻璃至少要兩層或三層?

古:這樣可以節約非常多能源,使室內溫度保持。如果只有一層,隔熱效果很弱。我們辦公室在101,下雨的話,我在辦公桌就可以感覺到溫度與濕度的改變,這在德國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完全隔熱的話,零碳建築的目標也不能成功。

阿乾:可是101大樓的玻璃隔熱效果已經超過絕大多數的台灣建築了,竟然還未達到德國要求。我知道這樣標準建商或許有利可圖,可以教育民眾去看護照;但這樣的標準,不會有建材廠商說太嚴苛了嗎?

古:會有一些鼓勵,政府當然會考量到既有建築物的狀況,所以會透過銀行提供一些貸款,如果你要提高房屋的效率,你可以投資一些隔熱工作,增添材料。政府會幫助所有房東。這算是很優惠的貸款,而非直接補貼錢。

阿乾:這就是讓大家有誘因,而銀行也知道要抓住這商業模式。

古:Green Finance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這些投資都是長期的,很多銀行先要習慣並願意接受這個風險。


圖:法蘭克福聖誕市集。(謝雯凱攝)

推廣再生能源  德國尚自認不足

阿乾:台灣有個政策跟德國學一半的,就是FIT再生能源躉售制度。德國雖然是賣電給電力公司,有這樣優惠的錢,但另一方面自己的電價是往上加。所以使用傳統電力的話,電價會愈來愈高;使用再生能源的話,電價愈來愈低,終究會達到市電平價,現在在德國南部幾個省份都已經達到,在前年的時候發生,剛才古副處長提到,甚至會有負值的狀況。但在台灣雖然也實施FIT,南部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但我們電價卻不敢調漲,《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躉售費率(卻實施沒有收再生能源附加捐),台電就必須負擔,動用能源基金去購買電力,這跟當初設計概念不同。目前在德國,FIT的制度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古:最重要的原則要說清楚,這不是政府補貼,而是使用者付費。電價提高一點,他們也能多點投資在節能方面,所以不會動到政府的錢、納稅者的錢,或是用電的錢。第二個原則,再生能源有優先權利,再生能源發的電,電力公司必須要先購入,必須要先使用。

還有一個原則,補貼的制度是補貼「成本」,目的是要幫助新的技術市場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太陽能板的成本降低非常快。其實德國上網價錢制度對於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反應得不夠快,基本想法應該是每次成本減少,補貼也減少,而德國沒有成功。由於安裝太陽能板,可以享有20年的固定利率,6%-8%利潤,但這並非是政策目標。

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是,大型電力公司可能因為突然有這麼多再生能源在電網中而出現問題,其次是我們的再生能源發展太快。我們現今再生能源佔能源供應的25%,其實我們快了兩三年就達到,而我們的制度不夠完美。

另一個問題是,發電的地方距離用電的地方愈來愈遠,但之間的電網尚未連起來。我們應該改變政策,每兩年做一次評估。有個情況下,有的公司購買附近農家發的電,這樣會比較好。有時候一些零碳的農村,發的電多過於他們自己所需幾倍。當有公司想要買綠能,去找大型電力公司合作,反而不一定能夠提供穩定性,或者價錢比較高,但零碳農村卻可以保證綠電貨真價實,所以很多公司會直接跟小型的發電供應公司合作,靈活性會提高。也有些新的商業做法,例如「虛擬電廠」,公司與一個北部一個南部的綠能農場合作,兩個可以互補。用這樣的模式,您可以提供很有意思的電價方案,產生很多種商業機會。

自己發的綠電自己用  減輕電網負擔

阿乾:再來澄清一個流言。您剛才提到電網裝置速度跟不太上再生能源發展,分散式能源相對來說變得很重要。也就是,綠能不僅創造能源,某一程度也幫建築物節能,不必仰賴電網,所以有沒有儲電設施變得蠻重要的。我聽過一個說法,在德國,建築物若有儲電設施,可以在買賣或稅務上會有優惠?

古:有優惠。剛才提到的建築方面的鼓勵制度有這一項。有時候我自己發的電比市電便宜,所以我要優先用自己的電,而不用外購的市電。這是我們的政策目標。建築方面的能源消耗佔全國的30-40%,若理論上能達到目標,每個房子是獨立的能源單位,便可以幫全國省下非常大的能源,減少碳排放。

阿乾:有利可圖是因為看的到電網的即時電價,了解到賣回電網合不合算。但自己發電自己用是不算在FIT(Feed-in tariff)裡面吧?

古:FIT只算上網的電費 (編註:賣回到電網)。自己發的電自己用掉,就不需要FIT的優惠了,因為當初安裝太陽能板會有點補貼,自己用電還比較便宜,為何還要補貼這筆電價。我們夢想的未來是連補貼都沒有了。雖然有點複雜,但愈少愈好。

阿乾:在台灣,若是太陽能發電是自用的話,不灌回去電網,會讓電網負擔較少。但這少了賣電的誘因。而現行電費又是在補貼化石燃料的產物,它的誘因就更少了。

古:太陽光電板當然是最貴的再生能源,要達到最大的好處是要跟房子的使用搭配起來。您要考慮到平常白天在公司,不在家,家裡不需要用電,但公司卻需要,公司在白天耗電最多,但太陽能板發電也較多。在這個基礎上,太陽能作出最大的幫助。以一個自由市場,(配電業者根據)上網的價錢來幫我們找到最合適、最有效率的安排。

阿乾:不過因為台灣電業並未自由化,依規定我們的發電只能賣回給台電、依規定我們只能向台電買電。目前配套方式、國外那種能源掮客公司,擁有虛擬電廠幫我們控制家裡的電路,某個時刻關掉某些電力,換取優惠電價。這些在台灣還不能實行,或許在今年全國能源會議之後,還可以再討論。因為目前在全球各地都在做這樣的試驗與討論。


圖:德國 Buchholz市工業區中的生質能工廠。
( Frerk Meyer上傳至Flickr,依創用CC BY-SA 2.0原則使用)

用再生能源  削減尖峰用電

阿乾:請教副代表,台灣面臨很大的挑戰,是有關尖峰用電。電力公司為了維持用電穩定,而我們受限於獨立電網,無法從外國輸入5%的電,所以就必須有備載容量。備載容量若低於一定數字,電力公司就會告訴我們說有可能會缺電。我們知道在德國,尖峰用電時可以作調節,而太陽能是個很好的調節方式。因為當最熱的時候太陽能板發電最多的時候。但冬天時太陽能沒這麼多,卻有暖氣需求的尖峰,那這時,我看到的報導是說,使用了生質燃料(來挹注尖峰用電),或是用小型甲烷氣發電,回收豬隻廢棄物來發電,是否有這些蠻值得台灣可以參考的?過去我們提到德國只想到太陽能,但有沒有甚麼是台灣比較少討論的?

古:這個技術一定能做出貢獻,但還不會是對全國級的貢獻,因為生質能並不夠。平常會發出瓦斯,好處是,它屬於穩定的再生能源,有些農村之所以能穩定產生再生能源,多半是農村夠大,擁有豬隻夠多,來發展這類生質能。

德國的經驗是,若要再生能源(扮演要角),我們需要裝置容量 Capacity。尤其是生質能是產生瓦斯的工廠,這是最靈活的。核電廠或煤炭火電廠關機的狀況下,要啟動到滿載,需要很多時間,而瓦斯工廠是最靈活的,很快就可以啟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比較少。目前德國還有裝置容量的問題還沒解決,但已經很清楚,未來會仰賴瓦斯。

阿乾:日本在討論海底蘊藏的可燃冰,因為他們認為瓦斯是很重要的。但他們用的是比較昂貴的方式─燃料電池,以瓦斯去供應,不過成本比較高。

古:也應該要提到這方面他們很多研究。電動車車方面,使用的電池能源是從哪裡來的?有的是來自電網,有的是Hydrogen(氫氣),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發展能源,放在電池裡,很有可能這樣的技術會有好處,很多東西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還在研究中。

阿乾:在德國是怎麼去刺激節能與綠能的研究?在台灣可能是丟出大型國家計畫,或是各學校老師自己去找經費。有沒有地方政府或大公司,有比較特殊的投資計畫?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值得我們參考?

古:為了要讓政策成功,需要全力投入,這是非常重要的。看德國的成功,有的是在節約能源方面。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但能源消耗每年減少,這是最近5-6年多的事實,所以我們可以堅定走這條路。很多剛才提到的問題,還需要大家的貢獻。

很多城市因為自己的能源與氣候規劃,他們跟公司、民眾彼此連結,討論問題出在那裡,哪裡浪費,有沒有新的做法。我覺得創新力,給大家有新機會發展經濟,讓新的公司想出新的服務,有非常多的建議。需要一點樂觀。我們還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我們的經驗是,我們一直在尋找對策。

阿乾:也希望台灣能跳脫一些爭論,該怎麼往前走。畢竟這個島嶼如何往前進,都是屬於大家的未來;與其繼續爭執,不如我們思考一下如何快速地進到下一步。

【延伸閱讀】
綠電發展有成 德國如何做到?》謝雯凱 29-Sep-20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Energy Transition /the German Energiewende」民間組織製作,德國能源轉型政策之說明網站
德國在臺協會」網站/ 能源政策網頁

1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幾個錯字幫忙勘誤

1.自己發的綠電自己用 減輕電網負擔

倒數第二段

古:太陽光電板當然是最貴的再生能源,要達到最大的好處是要跟房子的使用搭配起來。您要考慮到平常白天在公司,不在家,家裡不需要用電,但公司卻需要,公司在「台天」耗電最多,但太陽能板......

"台"天應更正為"白"天

2.用再生能源 削減尖峰用電

氫氣是Hy"d"rogen而非Hy"t"rogen

Jack Chien 提到...

雖然很感謝翻譯的辛勞,不過說實在的,覺得翻譯的怪怪的

DEF 提到...

感謝勘誤。

另外 Dear Jack,古副處長是用中文完成整篇訪問的,我沒有翻譯啦。所以我只有在某些"詞不達意"的地方調整一下,其他地方是保留他的口氣與用詞。

Night Eye 提到...

請問,如果室內外隔熱效果這麼好的情況下,是否代表他們必須全天候開空調?

DEF 提到...

不是開冷氣或暖氣,而是會開啟室內外的空氣交換設備,這種設備可能是用電,可能不用電的換氣設備。細節我不太清楚,但您可以去萬華青年公園內的太陽圖書館二樓參觀建築解說,這棟建築是由汗得學社主導,以德國建築標準來規劃與建造。

Clockwork Crow 提到...

請問這一段訪問有錄音檔可聽嗎?謝謝!

DEF 提到...

您好,在本文一開始的"主題"那邊,我有放連結,點進去就可以聽了

Unknown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阿乾 提到...

To Timmy: 感謝您的意見,但古副處長是德國官署代表,所受訪的內容本就可受社會公評,其實應該是歡迎大家流傳討論、甚至加以辯證的,也謝謝你提供相關的文章給讀者作參考。

提到...

德國推動再生能源多少年?花多少錢?現在才敢廢核,反觀國內一羣外行,假裝事家,什麼準備工作都沒做就想廢核,只能用民智未開來形容。

Kirk W. Chang 提到...

再生能源占比20%:非常可能的任務

8百萬座屋頂平均安裝4千瓦的太陽光電系統可以完全取代核一、核二及核三的年發電總量。
太陽能電池平板的壽命是25 ~ 40年, 效能退化率約每年0.5%。
太陽光電系統裝置費用年年下降。
https://issuu.com/daniel3287/docs/solar_replace_nuc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