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吸取德國低碳經驗 建構台灣永續城市


文/陳雯甄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前由環保署、德國在台協會及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2013臺德低碳城市論壇~低碳智慧城市之建築概念與科技」,邀請台灣及德國專家學者,探討台德推動低碳城市的經驗與成效。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德國電力有25%使用再生能源,能源轉換效率高,並提出在2022年不使用核能,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德國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台灣也應該學習德國經驗。而台灣的低碳城市代表之一的台南市長賴清德表示,目前台灣正面臨核四廠是否要興建的問題,德國的經驗正好給我們一個好的方向。且台灣日照充足,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德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減碳40%,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決心,為氣候變遷努力,值得省思。
能源轉型  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案

  當日與談人之一的薛佛議員 (Michael Schäfer),是現任德國柏林市議會議員,同時也是綠黨能源政策發言人。薛佛議員以「低碳城市建構政策及能源轉型」為主題,說明德國設立目標,希望在2050年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且在2022年就不再使用核能發電,且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五個黨派皆有此共識。薛佛議員提到,「能源轉型」絕對是一個具有經濟效益的方案,依賴傳統化石燃料是昂貴的,這些化石燃料總有耗盡的一天,之後要因此付出的代價也同樣難以估計,各國的大城市一直在競爭,再生能源的新科技與服務勢必持續發展且帶動「低碳城市」的市場。

  根據統計,德國有35%的溫室氣體來自於建築物,薛佛議員認為,新建物有機會100%節約能源,而既有建物也有機會可節省90%的能源。因此,不論是新建物或既有建物都應該要設定能耗標準,只要一達到標準,就應該再提高標準,以經濟誘因來設定更高的標準,創新技術也同時需要一起配合。比方說:在德國有虛擬電廠(註),分散在各地的供電廠,透過電腦系統靈活使用能源,並藉由虛擬電廠的控制,盡可能使用再生能源,漸漸汰除傳統能源。此外,不只是德國,歐盟國家在2011年訂定了能源政策,目標在2020年再生能源必須佔能源使用總量之20%,能源使用效率需提高20%,新建築必須使用再生能源,預估可使歐盟國家每年節省約780億歐元的能源成本。

  薛佛議員更以投資報酬率舉例,便宜的房子若無好的設施,之後還得翻新、維修,去符合法規,實際上沒有比較省錢,新房子的設計就應先考量使用週期,並且投資多一點錢在基礎建設上,如:在柏林有良好的鐵路系統、電纜車、地下鐵及區域共暖設施,就是在100年所建構的,如今仍因此受益。建構低碳城市的核心問題在於:基礎設施、制度以及有遠見的領導者,這三者必須相符相成,以長遠的目標打造低碳環境,讓後代子孫都能受益。

建築改造  使用天然能源更具效益

   另一位論壇的與談者賀格教授(Manfred Hegger),任職於德國達姆城科技大學能源效能建築設計中心,本身是建築師,目前擔任永續建築委員會主席,這是德國認證綠建築的單位。

 何曼教授曾多次帶領學生參與「美國太陽能屋設計競賽」(Energy Solar Decathlon challenges),2007年那屆更從20多所大學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當時太陽能建物設計所產生的能源,遠超過實際需求。此外,何曼教授本身擅於改造既有建築,使用回收建材、利用離峰時段貯存能源,進而減少能源消耗等手法,提高能源效率;有些案例則是利用地下沼氣發電、使用再生能源自給自足,或是將冬天的冰貯存到夏天做冷氣之用,都是充份利用自然資源而達到碳中和。

  何曼教授強調,所設計的房子都是朝「增能」的方向,也就是說,所生產的電多於需求,這些多餘的電可以賣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值得發展的方向。研究指出,每人的需求居住空間,在 50年內,從 19m²增加至 44m²,有60%的廢棄物來自建築業,而未來的100年內,能源的需求仍持續成長,化石能源的價格將高於民眾可負荷,所以,再生能源是必定的趨勢。

  台灣的能源有 98% 都是自國外進口,核四興建議題仍持續發燒,此次台灣透過與素有環保先鋒之稱的德國專家進行短暫的交流,分享各自在建構低碳城市的經驗與努力,二位德國專家不約而同一再強調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性,並且能不斷提高標準,發展新技術,對於環境、經濟與就業率都有加值的成效,這是德國自豪的地方,也是台灣應該學習的前瞻思維。

【註釋】 
虛擬電廠的示義影片/Vattenfall公司
虛擬電廠宣傳折頁/Vattenfall公司 

【延伸閱讀】 
2013臺德低碳城市論壇─簡報、成果報告與照片
建築節能改造 紐約變成綠蘋果》謝雯凱 27-Sep-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城市 英國的綠色革命》李麗雯 25-Aug-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京奧過後 另一場抗暖化的城市奧運競賽正展開!》汪文豪 25-Aug-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