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邁向永續需要角色轉移 --從消費者到文化先鋒

Düsseldorf futuristic shopping architecture
 圖/大型的購物中心,是消費主義的表徵之一(Retinafunk上傳至Flickr共享,CC BY-SA 2.0)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球資源的有限性在人口爆炸時代裡持續引發關注,但無論是政策導向或採用綠色科技去盯緊生產端,都無法解決問題核心:為因應快速成長的消費需求,地球資源已經過度開採。美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指出,人類已經超用三分之一地球可供應的資源,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文化轉型,擺脫消費主義引領的價值觀,轉往環境永續的關懷面向。


 該中心在年初出版的「2010世界現況: 文化轉型(State of the World 2010: Transforming Cultures)」一書中指出,已內化於各社會中的消費主義,正透過商業、教育、媒體、政策等面向,蓄意形塑著價值觀、符號、信仰、習慣、規範與制度,不斷撩撥起消費慾望。 這些文化規範,操弄著人們種種行為,從食衣住行到休閒娛樂方式,無所不包。人們對於消費符號、口號與品牌耳熟能詳,並在消費行為中找到意義、滿足與歸屬 感。消費得起愈多商品與服務,就被認為愈成功與幸福。

 本書計畫主持人艾利克‧阿沙杜利安(Erik Assadourian) 表示,要推動這種文化轉型,必須不只針對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也得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菁英消費族群。這些人於消費主義浸潤中成長,並依照市場機制與文化規範 定義幸福與快樂,這樣的消費模式直接導致過度剝削資源與生態災難。「如果人類想安住於一個永續的世界,此刻必須進行文化轉型。讓消費主義不再是常態,而是將永續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他說。

 書中還引述了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者帕卡拉( Stephen Pacala)的研究結果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億人排放了全世界約一半的二氧化碳,而那些最貧窮三十億人卻只排放百分之六。這雖然只是從二氧化碳排放量觀察,也可一窺地球資源在貧富之間不成比例消耗的不公平現象。

 阿沙杜利安說,當今文化潮流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大多對生態不友善:住豪宅,開名車,搭飛機旅行,大量用電,吃肉類與精緻加工食物,以及購買更多貨品與服務等等。只要收入愈高,所購買的物品也愈多,就算他們消費者具備某些生態關懷意識也難免如此。

 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能確保幸福嗎?答案因人而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不少後遺症:工作壓力變大、負債增加、病痛纏身、死亡風險升高。當今主要死因不外乎癌症、 心肺疾病、糖尿病、以及車禍等等,而這些與生活方式極有關連,像是抽煙、工作久坐、飲食中少蔬果、以及長期體重過重等等。

 該書指出,許多看似常態的社會現象,都是文化價值觀使然。1960年代,從二戰後逐漸富裕起來的日本社會中,只有電扇、洗衣機、以及電鍋被認為是幸福生活的條件。之後,汽車、冷氣及彩色電視也被列入「生活必需品」清單。美國2006年調查顯示,83% 的美國人認為烘衣機是必需品。另外有些物品出現的歷史儘管不長卻也需求孔急:有一半的美國人認為必須擁有手機,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高速上網的服務也是必需品。

消費習性 難改?
 在美國,即使過去數十年中環保力量逐漸壯大,最新各類民調以及消費模式顯示出:大部分的人仍不大關心環境議題。

 耶魯大學在 2009 年公布「全球暖化的六種美國(Global Warming's Six Americas)」民意調查,呈現出美國大眾對全球暖化從不相信(dismissive)到很相信並警覺(alarmed)六類不同等級的態度。2010年七月份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不相信暖化的人數略有下降,而因暖化有所警醒的人數已經提升。不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警醒與關心暖化議題的人會根據企業應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表現,以消費行為去鼓勵或制裁該公司,卻只有極少數願意成為倡導者或者義工去提倡解決方案。

 美國環境作家克莉斯汀•麥唐諾(Christine MacDonald)說,人們通常不關心也不了解該如何把美國式的生活變得更永續。一般人要直到生態大難臨頭,才能完全明瞭全球暖化的後果。

 麥唐諾曾是資深記者,後來轉往大型環保組織任職。在 2008 年出版的「當環保變成企業 (Green Inc.: An Environmental Insider Reveals How a Good Cause Has Gone Bad)」一書中,她仔細檢驗有如大型企業般運作的跨國環保組織,並點出部分坐領高薪的環保領導人士的作為甚至無異於企業 CEO 的腐化與不環保:例如常搭私人客機與開昂貴名車。

 麥唐諾說,在美國其實已經有不少報導指出荒謬現象。「有些消費者選用高效率燈泡或者環保油電混合車,卻更長時間開燈或者更頻繁地開車,因為自覺已為環保盡力了。」

角色 必須轉換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認為,如果愈早進行文化轉型,唾棄消費主義且讚頌簡單與永續的生活方式,就比較可能預防因為氣候變遷或者整體生態環境惡化所導致的苦難。這種從消費主義轉往永續性的文化轉型可能得花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也需要多面向的合作:從教育界、媒體、政府、企業、社運、到宗教團體都必須檢視現有的觀念,繼而成為永續文化先鋒。

 阿沙杜利安說,以政策為例,台灣過去推廣在某些場所禁用免洗餐具就是好例子。「以永續觀念制訂的政策可以改變行為,讓用過即丟的消費方式慢慢成為不正常現象,甚至成為禁忌。在此同時,永續的方式則獲得鼓勵讚揚。」

 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每個人都可產生強大力量去影響社會行為。以飲食為例,台灣從關懷生態角度出發並推動素食的宗教力量就不容小覷。但人們也不該只把自己定位為消費者,還要提升公民意識。「不要認為自己只是政府的顧客,政府提供怎樣的政策服務就只能被動接受。如果是公民,就會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 促成政策甚至結構性的改變。」

 從傳統面向來說,阿沙杜利安表示,人們應該會更在意非物質的東西,例如緊密的關係,深層的人生意義與目標。如果是物品,可以傳承精神給後代的耐用家當會比用過即拋物品更有意義。他認為擁抱永續先進觀念的文化先鋒們,可以倡議少欲知足,少工時與收入以換得更多時間當義工等等以提升幸福感。阿沙杜利安說,這種文化轉型其實也呼應了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名言之一:「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作者簡介
邱育慈(YU-TZU CHIU),自由撰稿記者。現任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BNA)駐台特派員及美國 IEEE Spectrum 雜誌特約記者。


◎延伸閱讀:
http://www.worldwatch.org/sow10
State of the World 2010: Transforming Cultures: From Consumerism to Sustainability
http://www.taiwanwatch.org.tw/book/E01001.htm
[中文版] 2010世界現況〈文化轉型:從消費主義到永續〉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翻譯; 2010年七月初版
http://environment.yale.edu/climate/news/global-warmings-six-americas-june-2010
耶魯大學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調查”Global Warming’s Six Americas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好丫!我覺得你的blog做得不錯喔!我也跟你分享一下我的blog!
http://share-how-why.blogspot.com/